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地方高校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长效机制研究——以崇州市为例 2020-06-01

    高校除了具有培养专门人才、发展科学知识的职能之外,也承担着为社会服务的责任。目前中国社会及公众都十分重视物质及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工作,而地方高校在其中起到的作用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以崇州市为例,对地方高校对文化遗 产的额保护与传承的具体机制记性分析与研究。

  • “非遗+文化创意”产品创新开发的策略——以英石假山盆景为例 2020-06-0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正在逐渐提高,文化创意产品作为呈现地域性特色的创新成果,不断吸引着人们的喜爱与关注,不断推进文化产业的建设与发展。其中,英石假山盆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造型生动,享有较高的观赏与收藏价值,对其创新与开发研究意义重大。文章主要以英石假山盆景为例,分析"非遗+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与开发。

  • 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及其应用——以校“留青竹刻”社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丰富人文底蕴的、经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与之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它自身所具备的能够传承民族精神与地域文化的特性,使其能够起到一定程度的思政教育功能。大部分的思政教学都是单一且抽象的,学生在理解时也是很深奥复杂的,将本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引入到思政教学之中,是提升思政教学效率的有效手段。本文将分析研究"留青竹刻"社团的案例,希望能挖掘出本地非遗文化在艺术设计系思政教育中的价值,给其在思政教育中的应用起到一定启示作用。

  • 黔东南州国家和省级非遗传承人分布结构特征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是我国非遗的承载者和传承者,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其均衡培育和发展可进一步促进非遗的繁荣。文章以黔东南州国家级和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为样本,从批次、类型、年龄、性别、民族和区域等6个方面分析其分布结构特征,以期为非遗传承研究和该区域非遗发展提供依据。

  • “非遗”文化在新媒体时代的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保护工作要着眼于发掘和保护,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历史化的呈现形态;着眼于整理和还原,致力于"非遗"文化现场化的呈现形态。以积极"融入"的姿态,提高新媒体时代"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效率;从"凸显"的高度,丰富新媒体时代"非遗"的发展和转化成效。通过加强对"非遗"文化的田野考察和学术研究,形成对真实、拙朴、自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新审视、重新倡导和重新开发的文化潮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群众文化的结合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民间手艺人的逐渐减少,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中断,那么非遗必定会遗失。为了更好地传承非遗,可以将非遗与群众文化相融合,让非遗在群众文化的发展中得以传承,这样在非遗的发展中扩大群众文化的范围的同时,还加强了群众文化在广大社会群体中的发展力度。

  • 装置艺术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非遗为主体的展览在其保护与传播过程中发挥着巨大作用。非遗展示需要表现活态性等特征,原有的展示设计方式已经不能充分传达出其蕴含的精神内核。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特点,探讨将装置艺术融入其中的可能性,并以2020年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为例,总结装置艺术融入非遗展示的优势与局限,以期为非遗展示设计提供新的设计思路。

  • 在儿童美育中薪火传承番禺非遗文化——"扒龙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番禺的"非遗"文化活动精彩纷呈、内容鲜活、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的美术课程资源,这对小学美术教育而言无疑是一块沃土.美术教育是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手段,在美育课堂引入传统的民俗文化,在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力的同时,还能加深学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和对本土文化的热爱,从中追寻本土文化的根与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