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把“现产”当“遗产”:会不会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2020-06-01
弄清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非遗保护的第一步。如果这一步出了错,接下来将一错到底。而当下的中国,在这方面真的出了问题。具体症状是:开始有越来越多的人将当代人创作出来的艺术品、文创产品、各种演出,统统当成了祖先留给我们的"遗产",而且这种风气有越演越烈之势。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及结果是:一是误将"现产"当"遗产",这种做法将直接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重心的偏移;二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会让更多的人放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后坚守;三是职责不清的错误分工,会让我们失去保护祖先遗产的最后契机。这种做法如果持续下去,很容易使中国的非遗保护走上不归路。
-
中西交融对上海非遗及都市文化个性的形塑 2020-06-01
上海自1843年开埠后,在城市化、现代化、国际化的征途中,原有的文化形态和表现形式在形成非遗的过程中,又受到了外来文明形态的浸染,以及城市五方杂处民众萌生的新文明形态的营造。这些因素共同孕育了上海都市非遗,造就了其独特的文化品位。其中在外来文明和新文明为代表的城市文明影响下形成的非遗,中西文化的融合体现得更为突出。上海都市非遗大抵出于两大源流:农耕文明与城市文明。该文将探讨重点放在城市文明非遗名录上,从上海城市文明形成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原因及其内涵与城市个性三方面出发,探讨中西交融对上海都市非遗及文化个性的形塑。
-
日常生活理论下非遗短视频消费意愿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日常生活理论为基础,在短视频的文化传播途径下,研究非遗类短视频的消费现状,并从中发现消费特点,推动文创产品进入日常生活。以大学生群体为主要研究对象,依据问卷调查和访谈所得资料,总结大众对于手工艺短视频的消费意愿和消费现状。论述日常生活理论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产品消费特点,在同一化、碎片化的日常生活中调查人的消费习惯,尤其是大学生群体日常生活的短视频时间分配和分配比例等。以抖音平台中的非遗案例为例,分析故宫美妆和非遗抖起来等案例,并且对潜在消费者的反馈数据进行梳理,以此架构和构建短视频传播对于非遗的传播效力模型,对于推进手工艺消费提供有价值的依据,并服务于文化创意产业,保护文化遗产等有指导意义。
-
传统曲艺形式渔鼓的基础研究及数字化保护 ——以湖南省为例 2020-06-01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民俗文化的发展也被提上了日程。渔鼓作为传统的曲艺形式之一,更是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其中流传最广的就是湖南渔鼓。2004年我国加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在全国强化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概念,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湖南渔鼓文化保护计划的实施。本文以湖南省列入非遗名录的渔鼓为例,通过对渔鼓文化相关数据、文献、资料的收集和分析,对传统曲艺形式渔鼓进行基础研究,以及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策略分析,旨在为今后对渔鼓文化研究和发展奠定基础。
-
非遗视野下临县伞头秧歌的文化生态学研究 2020-06-01
临县伞头秧歌是广泛流传在山西临县、柳林、方山等吕梁地区的民间歌舞形式,2008年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受到普遍关注。而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传承和发展正面临着危机,亟需保护。因此,本文从非遗的视角出发,对作为非遗的临县伞头秧歌进行文化生态学研究,揭示文化生态对其源起和发展的影响,为当下临县伞头秧歌的非遗保护、传承和发展提供可行的策略和路径。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计量分析(2002-2017)* 2020-06-01
文章梳理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领域的研究进展,探讨和揭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特征、热点领域和未来趋势,为我国非遗领域的研究提供思路。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源,对CSSCI来源期刊在2002-2017年间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3982篇文章,运用文献计量方法,分析了该领域文献的年度分布、来源期刊、发文机构、发文作者等,并绘制了该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对相关的主题领域进行了分析。我国的非遗研究与民族学结合紧密,重视传统技艺和医药的挖掘、保护、传承和创新,研究内容较为全面,同时我国非遗的国际性传播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类保护标准研究”专题 2020-06-01
主持人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作为一项全球性的文化政治策略,在理念上具有超越国家和民族、以追求人类普世性价值认同为目的的特点,同时它又强调文化的多样性,亦即文明的不同个性。这种对立统一的关系构成了非遗保护实践的复杂面貌:一方面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层面,从文化相对主义出发,人们不断地强调相互尊重、可持续发展等原则,突出社区、群体与个人(GGI)在保护工作中的主导性话语权,避免本真性这类容易造成族群和文化冲突的词语的使用;另一方面,在实际操作的层面,又不得不将非遗分类、保护手段等的界定放权给各签约国的政府机构,由其制定具体的保护措施,建立相关的评估体系。非遗保护的中国标准研究,正是针对第二层面即政府的工作需求而言的。
-
非遗文化视域下高职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 ——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吉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介绍学院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培养扩招学生创新能力。学院把非遗文化引入校园,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课程改革、思政教育、实践教育、二课堂、校企合作等方面有效结合,重视本地区区域文化的影响,突出非遗文化的育人作用。在校园中发掘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从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