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视角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研究 ——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哭嫁作为一种婚俗,广泛存在于中国乃至世界的许多民族中。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拥有悠久的历史,也具有独特的民族特色。以广西富川瑶族自治县为个案,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平地瑶的哭嫁婚俗进行"深描",对其所包含的文化意涵和价值进行深入剖析,可以发现,平地瑶的哭嫁婚俗是其民俗文化的集中展演,具有多元价值,并且符合"非遗"的多种特性,具有被评定为"非遗"的潜质。在当今社会变迁的时代背景下,平地瑶的哭嫁婚俗面临着衰落和消逝的危险。为了使这一优秀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应当按照"非遗"的整体性和活态性保护原则对其所依存的民俗环境进行保护,同时将其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在保留传统文化样貌和文化空间的基础上适当开发文化旅游业,并在实践中适时调整和创新,使其更具生机和活力。

  • 区域技艺与“边缘”记忆 ——国家级非遗阜南嗨子戏的历史、特征与价值 2020-06-01

    皖北阜南县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作为当地的稀有剧种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嗨子戏上承于传统,下源于民风,经百余年来艺人的锤炼,不断完善和进步,并以其朴实醇厚的蕴涵、雅俗共赏的风格成为地方戏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在当前经济、文化和社会背景变迁致使传统戏剧渐受冷遇、步履维艰的态势下,追溯历史流变,考察艺术特征,分析现实价值,无疑对挖掘、整合、传承与弘扬以嗨子戏为代表的小众性曲艺类非遗资源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与探索。

  • 论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传承中的作用 ——以临夏地区为例 2020-06-01

    我国拥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虽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历史文化中只是一部分,但也见证了人类的文明发展。时代在不断地发展,人类也在不断地前进,现阶段,我国人民对前人创造出来的民俗艺术也更加重视。本文针对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以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为例,调查了临夏回族自治州的非遗民俗艺术,探讨了临夏回族自治州博物馆在非遗民俗艺术保护和传承上的作用,并根据其在保护非遗上的经验,提出了促进博物馆非遗民俗艺术保护与传承的措施。

  • 我国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论与实践中的认识误区之思 2020-06-01

    文章主要采用文献资料研究、访谈、逻辑分析等方法对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内容、重点,传承与创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和思辨,旨在促进武术非遗保护理论和实践工作的良性发展。研究认为:符合非遗特点的武术即属于武术非遗的范畴,亦当属于武术非遗保护的对象;武术非遗中具有生产性保护价值的内容才应该属于武术非遗保护的重点;武术非遗的传承保护与创新发展之间是辨证统一的矛盾关系。

  • 浅析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文章梳理和分析了国家级和江苏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传统医药类项目入选概况,指出传统医药非遗传承中存在保护机制不够健全、学校教育比较薄弱、传承人作用没有充分发挥、过于看重经济效益等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即加强政策和经费支持,为非遗传承保驾护航;推动普查和研究工作,促进非遗数字化转型;实施文化重建,推动非遗创新性发展;加大教育和宣传力度,使非遗保护后继有人;开展生产性保护,促进非遗活态传承;推进整体性保护,激发可持续发展活力等。

  • 非遗视野下丽江纳西族女性羊皮披肩的设计特征解读 2020-06-01

    丽江纳西族女性披用的羊皮披肩是该民族非遗服饰中的典型代表。该文在田野调查的基础上,对披肩的整体造型与局部装饰设计特征进行了详细解读,从中引申出丽江纳西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内蕴与观念传承。就造型而言,结构安排中渗透着该民族对"七"的数字崇拜,形制、廓型与材质的设计上体现出对立统一的原始辩证法思想,色彩搭配中体现出对黑与白的色彩崇拜。就装饰而言,无论是手工还是机器制作,七星圆盘传达出的是该民族价值观中对勇敢、勤劳美德的强调,披肩背带则折射出与自然"情同手足"的生态观念。

  • 刍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保护 2020-06-01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义,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群体、团体、个人等视为文化遗产并且自发进行各种表演、实践活动形式所借助于使用的实物、工具、文化场所或工艺品等。由此定义,我们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概括为以下几种类型:一、表现形式和口头传统;二、社会实践或节日活动;三、表演艺术;四、传统的手工艺;五、关于宇宙、自然的知识实践。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我国传统民族文化发展的重要根基,对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事业的建设而言具有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我国应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保护工作,不断提高人们的文化认同意识,增强社会凝聚力,以便更好地促进非遗法律保护工作的顺利开展,进而有效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稳定发展。

  • “非遗”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路径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一颗闪耀的星,它彰显着我国文化的灿烂程度,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使多元文化进行了紧密的融合,传统文化面临着巨大的冲击,其本质面貌逐渐模糊甚至异化,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要树立起保护非遗文化的决心,并将其与高职教育进行有效融合,使学生能够在学习探究活动中,切实体会到我国非遗文化的丰富与灿烂,并自觉承担起传承与保护的责任.对此,本文将结合实际情况,并以"非遗文化在高职艺术设计类教学中的传承路径"为主题,展开简要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