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文化传承大学生创业项目案例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如何保证"手艺本性"与"活态传承"是当下非遗传承保护中需探讨的问题。随着"国潮"风的日益盛行,基于非遗文化传承的大学生创业项目不乏为一个可以深度挖掘的创想。以"彭水苗绣"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对如何打造苗绣品牌文化,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盘活进行研究,以实现苗绣文化的传承与可持续发展。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现状及保护对策 2020-06-01
我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5000年来优秀的文化传承,也体现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继承上。我国为了防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流失,出台了很多政策,鼓励非遗保护项目的合理发展。然而,随着当前经济一体化和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的趋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进程随之受到了限制和冲击。因此,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实际性的解决,这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研究意义非凡。
-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研究进展 2020-06-01
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进行梳理可知,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非遗旅游资源赋存、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关系、非遗旅游开发价值评价、非遗旅游开发模式及对策和非遗旅游原真性(真实性)等方面。分析了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的特征和存在不足的基础上,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发展进行展望,以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
景德镇开展“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21年元旦非遗扶贫年货展销”系列活动 2020-06-01
2021年元旦,由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质文化遗产司支持、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江西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主办的非遗过大年,文化进万家—2021年元旦江西非遗扶贫年货展销,系列活动在江西省南昌启动。此次活动结合现场展销和线上活动两种形式开展,现场展销分主会场和分会场活动。活动主会场设在江西省文化馆,分会场设在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区、客家文化(赣南)生态保护实验区、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吉安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
-
碎片化传播语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 2020-06-01
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当下,运用碎片化的传播方式,可以将信息及时高效地传播出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内容简短、信息丰富、互动性强的碎片化信息助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改善了非遗传承人的工作方式,也使更多人在碎片化的时间中了解和关注非遗。只有线上传播与线下学习相结合,合理创新,将文化与商业高度结合,才能真正实现非遗的活态传承。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职院校旅游管理专业课程教育实践研究 ——以桂林师专广西非遗文化特色课程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传承与高校教育融合是目前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与传承推行的政策之一。针对高职旅游管理专业面临的课程雷同、无文化内涵建设、无专业特色问题,高职院校要将广西非遗文化特色课程融入旅游管理课堂教育,从课程的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环境条件、学习评价等方面设计与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课程教育实践活动,打造地方高职院校的旅游管理专业特色,开辟非遗文化传播的新空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探析 2020-06-01
当今时代,数字技术飞速发展,视频拍摄也由原来的静态感光摄影向数字化VR全景摄影视频拍摄转化.将VR全景摄影技术应用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中来,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与意义,它将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重要手段.为了深入地研究VR全景摄影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编者对大量的相关文献进行深入的研究,得出相关建议与看法,以期为非遗传承工作更好地开展提供借鉴
-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与资源建设研究 2020-06-01
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与资源建设是一件文化保护的重要措施。通过研究平台与资源建设,利用目前成熟的云计算技术,建立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传播平台,建立客家文化知识图谱,利用高校研究院、地区博物馆对客家文化、客家非遗技术的研究成果,塑造贴切客家文化人物形象,将客家非遗技术融入科普传播主线,制作MOOC资源,利用新媒体技术,实现多渠道客家文化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