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现状——兼谈对学校开展传承的启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优秀载体,承载着区域文化共同体的历史记忆与智慧结晶。运用文献资料等研究方法对我国代表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代表性传承人基本情况、各省市县财政投入情况、宣传平台建设情况、法律法规配套情况、儿童青少年非遗教育情况进行分析,并对当前传承现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依托学校传承的优势与不足进行探讨。
-
昆曲发展的南北曲韵与文化传承 2020-06-01
2001年5月,昆曲这一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的戏曲艺术惊艳世界,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首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作为中国戏曲史上具有最完整表演体系的剧种,昆曲在发展过程中既有“南北各表”的历史流变,又有“韵学统一”的唱曲规范。曲分南北,用韵讲究,从“止于吴门”到成为全国性的戏曲,昆曲的最终发展和曲韵标准的最后设定,呈现出中国文人“雅言”“正音”的文化传承理想,也是非遗继承中不容忽视的重要内容。
-
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在平面设计中的创新应用 2020-06-01
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蕴涵着深厚的历史内涵和艺术价值。这些元素不仅具有极高的装饰性,而且沉淀着深厚的地域文化,将其应用在平面设计中,有利于帮助我们寻求到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契合点,通过多层面的分析,再次展现非遗元素的璀璨光辉。
-
基于名录统计的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研究 2020-06-01
壮族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壮族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对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传承对于维护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尽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受现代化进程加快、外来文化冲击、生存环境变迁、传承人断代等因素影响,当前壮族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仍面临着多重阻碍。通过对国家级、省(自治区)级非遗名录,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中壮族部分进行统计,对壮族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加强普查力度,实行区域联动,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功效助推扶贫工作等路径,以增强壮族非遗保护和传承的功能和效度,达到活态保护、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
非遗文化与文创设计研究 ——以“南京剪纸”为例 2020-06-01
随着创意新时代的到来,文创产业作为传统非遗文化的活态传承,为非遗文化在当代的发展和传播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南京剪纸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亦是南方剪纸的主要代表,在中国非遗文化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相当高的艺术和美学地位。文章从文化创意产业的角度出发,在保留南京剪纸艺术价值的前提下,对其进行风格和形式上的创新性开发,使南京剪纸朝着新的发展方式迈进,以期促进城市相关产业的进步和发展。
-
校企合作模式下非遗进课堂实施途径探索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个民族传统的风俗习惯、生活习俗以及更多形式的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较多,有利于激发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责任意识和自觉感.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增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教学内容,更要加强学生自主理解,主动弘扬的意识培养.作为我国知识文化传播的主要场所,学校教学中加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学不仅是对人文习俗与传统文化的保护,更是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感染力和影响力的重要手段,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课堂的具体策略,为中职学校进行非遗校园传承提供理论依据.
-
浙江海宁盐官非遗小镇空间营造设计研究* 2020-06-01
盐官古镇 2015 年浙江省第三批非遗特色小镇,也是著名的观潮胜地。针对盐官景区整体规划中的景点散、区域不平衡,景观层次不足等几个问题,应采取从整体布局的方式明确古镇文化特点,围绕潮文化开展非遗文化保护与继承,从古镇规划、街道、河流、建筑、景观、文化小品等出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进行活化与原生居民文化空间有机结合,形成一种可持续非遗小镇建设模式。打造具有特色的古镇非遗文化,将传统文化可以展现在小镇的各个角落,让游客体验“娱、游、乐、育”多方位的体验。
-
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供给与推广策略研究 2020-06-01
通过阐述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原理,提出了统筹规划、循序渐进,注重合法性、规范性,以原真生态及质量为本,资源共建共享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原则。并从供给模式、征集渠道、供给保障等方面分析了以非物质文化数字资源的供给策略。最后探讨了非遗数字资源推广的传播过程以及新媒体环境下的推广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