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赫哲族传统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传承 2020-06-01
世居于黑龙江、松花江、乌苏里江三江流域的赫哲族是我国人口较少民族之一,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以“渔猎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明及精神文化,而当下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却濒临消亡以及严峻的传承问题。鉴于此,应采取的传承举措为:以非遗保护和研究基地建设为智库,开发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培育传承人,实现多角度抢救赫哲民族传统文化;以出版物传播、网络传播和数据库构建为主渠道,让新知识、新价值、新能力转化为文化生产力;以群众文化活动、节日庆典和旅游景观为创新点,多形式展示,凸显文化内蕴,打造文化品牌。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开发研究 ——以桂林彩调为例 2020-06-01
起源于广西永福县的"快乐剧种"——彩调,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广西的重要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基因宝库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更是广西人们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世纪以来,彩调的传承和发展面临一系列困境。新时代下的文旅融合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了政策机遇、市场机遇和生产平台,对于促进民族文化传承、推动民族文化复兴起到了积极作用,使桂林彩调非遗可以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发展。
-
浅谈包装设计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共生 ——以谢馥春为例 2020-06-01
扬州谢馥春香粉制作采用天然材料和传统工艺,极具名族特色,其"香、粉、油"制作技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同众多"非遗"技艺一样也在当今社会面临着蜕变和重生的严峻考验。本文以谢馥春为例,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为前提探讨包装设计与非遗文化的融合共生。
-
对馆藏纸织画的再认识——试谈博物馆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纸织画,又名永春纸织画,2011年被列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而博物馆作为我国公共文化机构应如何开展对非遗类藏品的保护,笔者借以对馆藏纸织画的梳理,结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及分类对博物馆与非遗类藏品的保护工作进行了思考。希望对于今后的工作有所帮助。
-
从“遗产”到“资源”:辽河口“渔雁文化”的承续动力与意义重构 2020-06-01
渔雁是辽河入海口区域古已有之的一个特殊生计群体,其口承叙事已列入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渔雁生计之路在辽河口的开凿,成就了一个文化与文明的特殊通道,使该区域沉积了异于其他生计文化的文明累层。渔雁文化内隐的实践理性与资源潜能,在"非遗后"被逐步认知和开掘,在区域社会的发展中显现出积极的动能与不可替代的价值。对这一古老文化传统重新审视,剖析其绵延至今的承续动力,解析其从"遗产"到"资源"的实践过程,对于当下我国乡村振兴中认知、开掘传统文化遗产的"杠杆"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深化与拓展,无疑具有普遍性的启示意义。
-
浅析南京非遗绒花的传承困境 2020-06-01
作为城市历史文脉延续和地域特色文化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一直以来受到人们较多的重视和关注。当前社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绒花是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间传统手工技艺的代表之一,同样面临着诸多困境。文章通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绒花传承人的调查研究和理论分析,深度探究了南京非遗绒花现状及其困境的成因。
-
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及改进对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这种无形的财富,它代表着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人类智慧的结晶,近年来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程度大幅度提高。文章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作了合理的论述,较为深入地分析了非遗保护面临的困难及原因,提出了加强保护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若干良好建议。
-
中国非遗的海外传播与文化认同* 2020-06-01
在全球化风潮及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冲击下,通过塑造对英语环境下文化认同的"拟态环境",提供解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框架,树立非遗的价值标准,能够强化非遗在英语环境下的传播与文化认同。还可以在丰富设置内容的思想内涵,创新话语表达方式,重构受众连接通道的基础上,进一步促使非遗的海外传播更深入华人华侨的心理世界,从而不断提升侨胞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以及促进以英语为母语或懂英语群体对中国非遗的了解与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