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天津非遗文化符号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凝聚了百姓的感情以及创新能力。我们不但要传承祖先创造的文化宝藏,同时必须进一步地进行弘扬以及革新。现在我国在维护物质遗产层面已然有了长足进步,然而由于非遗层面自身的特点,国家一方面大力投入到登记、整理和继承人的维护工作里,同时还指定了针对非物质遗产的详尽管理方案,配以产业支撑。由此让非物质遗产文化切实和大众的生活关联在一起,使得知道非物质遗产并且加入到保护非物质遗产的群体不断扩大。文章介绍并研究文化符号与天津非物质遗产相关的产品设计。

  • 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以巴中皮影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沉淀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在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谐性与平衡性,为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演进和科技进步,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传播生态中'新物种'不断涌现,造成非遗文化资源生存空间的严重挤压,时刻面临被湮灭的危险。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如何实现'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将这一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的文明财富继承下去,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本文拟以'巴中皮影'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途径,通过抛砖引玉,为新媒体传播领域研究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提供融合思维

  • 古老的中国音乐,真的一直流传到了今天——序《泉州明代百首有声弦管曲》 2020-06-01

    本世纪之初,我有幸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做保护非遗的具体工作,为南音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工作多次到过闽南泉州,在欣赏泉州南音的同时,逐渐对这个古老乐种悠久的音乐历史、丰厚的文化积淀、古朴典雅的艺术魅力留下了非常美好的印象,尤其是对当地政府和社会各界以至城乡老百姓及旅外华侨,对优秀传统

  • 探讨非遗保护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及影响 2020-06-01

    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各行业发展都受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文化作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属于不断发展繁荣的状态。而群众文化在文化大背景中处于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在发展过程中很容易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广泛影响,而非遗对于其产生的作用会集中在社会基本价值层面。所以本文尝试分析我国特色群众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关系,并探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位置和所产生的影响

  • 葛渔城·重阁会 2020-06-01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葛渔城重阁会在2017年12月29日晚亮相国家大剧院,参加了2018年新年戏曲晚会,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及首都人民献上节日的祝福。荣景玉:中共党员、退伍军人,现年40岁,廊坊市葛渔城重阁会会长,国家级非遗文化传承人,廊坊市景玉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2006年河北省授予葛渔城重阁会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单位,2008年中宣部再次命名葛渔城重阁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称号。

  •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的木版年画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木版年画的传承面临人亡艺绝的濒危境遇。对非遗的传承不能停留在保存的层面上,非遗传承还应含有创新和发展的理念。要想使木版年画这个非遗项目持续传承下去,需要在其创新传承方面做文章。加大非遗的记忆论研究非常有必要。在非遗的记忆论研究方面需要注意两个问题:超越记录与整理;重视传承主体。

  • 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以巴中皮影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资源是人类文明发展中沉淀的宝贵财富,它的存在确保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和谐性与平衡性,为彰显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做出了巨大贡献。但随着时代演进和科技进步,以“新媒体”为代表的文化传播生态中“新物种”不断涌现,造成非遗文化资源生存空间的严重挤压,时刻面临被湮灭的危险。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角度出发,如何实现“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将这一民族性、地域性、历史性的文明财富继承下去,已经成为一个崭新的时代课题。本文拟以“巴中皮影”为研究对象,探索这一非遗文化资源在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创新途径,通过抛砖引玉,为新媒体传播领域研究者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者提供融合思维。

  • 云南传统戏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之路 2020-06-01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各个地区文化习俗都有所不同。例如云南地区的滇剧、花灯戏、白剧等,民间的传统戏剧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人们眼中,将文化传承列入国家级非遗名录,同时也就代表着戏剧文化能够得到很好的传承,但其实是有所差异的,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只是代表此项文化得到了国家的认可。[1]而建立名录体系,也只是将文化传承下去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开始,使各项非物质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才是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