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兴山地花鼓的校园传承之行 2020-06-01
兴山地花鼓是湖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为了抢救和保护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瑰宝,让地花鼓表演艺术代代相传,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联合宜昌市非遗保护中心开展了一系列非遗文化进校园的活动,实现了非遗保护传承与学院教育的深度融合。
-
传承非遗也要不忘初心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世代相承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它是历史文化的“活化石”、民族记忆的“背影”,是民风民俗民情等民族特征、审美习惯“活”的呈现。传承非遗不应只是书本著作里的文字和图片、博物馆里的摆设、“口耳相传”“师徒相授”的传统工艺等。非遗大多是“活态流变”的生产生活技艺,只有走出象牙塔,融入现代生产生活,被公众认识、消费、欣赏,才能“活”在当下,得到传承和发展。鉴于此,本文对传承非遗也要不忘初心进行了分析,以供参考。
-
论意识在传统文化尤其传统音乐中的重要性 2020-06-01
近年来传统文化处境堪忧,保护非遗的刊物也与日俱增,相应的保护非遗的风声也日趋高涨,然而却没有实质性的突破。笔者认为: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重要的意识根植于普通大众的心里是首要的环节,因为意识决定行动,即意识决定文化发展的方向!一个社会的进步抑或落后,和谐抑或动荡,归根结底是由人们的意识决定的。所以,当“非遗的重要性”成为一种普遍的系统的共识时,“非遗观”就形成了,保护非遗的任务也将取得建设性成果。本文通过为什么要保护传统文化、为什么传统音乐只能保护不能发展,以及以日本为代表的国家非遗方面的成功经验给我们的启示三方面展开阐述。
-
非遗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东莞市通过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服装设计跨界融合,让非遗文化融入现代生活,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面,提供了新的经验。
-
漫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 2020-06-01
我国拥有着数量庞大的非遗产物,作为一项“活”的文化产物,加强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同时也是对加强我国文化软实力的有效举措。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跳出传统传播理念的限制,大胆创新,不断与新技术、新理念融合,特别是通过已经形成了强大影响力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容,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市场竞争的磨练来提升其自身传播价值,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将结合非遗传播的现状和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分析,来阐述具体传播策略。
-
新媒体环境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分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跳出传统传播理念的限制,大胆创新,不断与新技术、 新理念融合,特别是通过已经形成了强大影响力的新媒体进行传播,从中挖掘出丰富的文化内容,用独具民族特色的艺术表现形式,通过市场竞争的磨练来提升其自身传播价值,激发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文章将结合非遗传播的现状和非遗利用新媒体传播的可行性分析,来阐述具体传播策略.
-
创意活化非遗 ——以东莞非遗墟市为例 2020-06-01
东莞市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20项,资源丰富却又分散,且大部分是作坊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产品的生产销售形式单一、渠道窄,无论是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手艺还是其产品,对外宣传的途径少,文化价值未被充分挖掘。一系列的问题鞭策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者,不断思考要以何种形式促进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弘扬,促进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的“绝活”得以展示并保障销售。“东莞非遗墟市”就是传统与现代之间的一个契合,是一个生产性保护的非遗项目活化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