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因而成为旅游品质化开发的优势资源。然而,为获取旅游价值而对非遗文化创造性地进行舞台化、商品化营销设计,将使其面临"真实性"问题。从旅游者主观体验的视角,分析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三种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关系,认为真实性是非遗文化旅游价值的重要来源。游客参与是非遗文化旅游产品"活态"呈现的关键要素,包含信息搜寻、信息共享、责任行为和人际互动四个维度,以此构建游客参与、真实性感知与非遗文化旅游价值开发之间的关系模型。以永春纸织画非遗旅游产品开发项目为例进行验证,并提出非遗文化旅游产品价值提升路径。

  • 传承与重构:民间文学与中国电影 ——以江苏省国家级“非遗”民间文学项目为例 2020-06-01

    本文以"白蛇传传说""梁祝传说""董永传说"等在江苏民间广为流传且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的民间文学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在中国电影中的呈现及重构方式,探讨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国电影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为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保护拓展新的视野与角度;另一方面为中国电影更好地开掘独具民族特色、彰显时代特征、具有强文化传播属性的"中国故事"提供一种参照。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协同发展策略探析 2020-06-01

    最近几年,国内非遗文化旅游正在飞速发展,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非常大的问题,鉴于此,笔者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的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为相关研究献言献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立法保护——以地方立法权下放后的非省级地区为例 2020-06-01

    2000年5月,云南省人大常委会颁布了《云南省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条例》,这标志着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门立法保护的大门开启。2015年地方立法权的下放,使得各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深化发展。借助数据统计分析的方法,从立法权下放后的非遗保护立法背景、立法的时空分布、文本形式和内容差异等方面,对已经批准通过的17部非省级地方非物质遗产保护法规进行分析,并基于数据分析提出意见,为进一步完善地区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立法提供参考。

  • 非物质文化遗产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研究* 2020-06-01

    在界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口述档案的概念基础上,分析了利用口述档案方式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要性、可行性和紧迫性。考虑到“非遗”的地域性特征以及中国的具体文化实际,建议在充分调动地方档案馆主动性的基础上,由国家档案馆或档案学会牵头,按专题分类分级建立全国性“非遗口述档案”资源网络,形成统一业务规范,实现资源共建共享,促进口述档案的利用。而对相关国际公约和法律条款及保护机制的分析,无疑为非遗口述档案资源建设的长期稳定发展起到保驾护航的作用。参考文献19。

  • 刍议新时代下非遗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2020-06-01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 [1] 近年来,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影响下,部分优秀的非遗项目由于保护和传播不及时,正面临着逐渐萎缩的危险。作为一种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纪录片具有记录、保存、传播的功能和形象、科学、可信度高的优势,是新时代非遗保护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应该担当起传播优秀传统文化的重任。本文结合纪录片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特点和功能,探讨纪录片保护与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策略。

  • 扬州、台北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与合作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扬州、台北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对扬州、台北两地的非遗文化产业在发展依托、发展过程、发展途径及特征方面的差异进行理论分析,加强两地传统非遗文化产业合作交流,形成具有实操性的两地非遗文化产业合作模式,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交流加强两地情谊交流,通过全面促成和强化两地文化沟通与协作,协同承接和发扬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一条扬州、台北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发展模式路径。

  • 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推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人类社会的文明,是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体现。,以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其现状及推广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大非遗市场推广力度,多样化非遗市场推广方式,提高对非遗重视程度,改变非遗传承人传统生产盈利方式,将非遗与旅游项目充分融合等相应的对策建议,进而达到大力推广威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