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 动漫”式传播策略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能仅停留在静态保护上,要更多地唤醒民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情感认同和保护意识。动漫具有视觉传达优势,其诙谐幽默的语言表达和灵动多变的传播方式为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新的选择。"非遗+动漫"可以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扩大非遗受众覆盖面,弥补现有传播方式的不足。在利用动漫对非遗进行推广与传播的过程中,要注意避免对非遗原生态和原真性的破坏,防止符号化、片面化。
-
融合媒体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传播功能分析 2020-06-01
文化遗产保护是全球性行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是在全球化语境下对多民族文化多样性的有效保护。非遗影像进入传播市场,助推文化活态性、生产性保护,开始成为新议题。本文通过对融合媒体时代影像传播功能的理论分析,以宁夏非遗影像传播实践为样本,探讨了非遗影像传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构融合媒体时代非遗影像传播功能系统的建议。
-
非遗的抖音现状与路径优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展现,它依托于人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记忆为表现手段,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得以延续。本文主要解析非遗的抖音现状,探究非遗因素在抖音中出现的意义,总结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并提出合理利用抖音热搜、精选非遗视频素材、识别抖音用户心理、组建非遗宣传队伍等措施,以期全面优化非遗文化在抖音中的传播路径。
-
新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译的跨文化传播策略 2020-06-01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中华文化瑰宝,其外译与跨文化传播是新时代"兴文化"的重要环节,也是展现文化自信和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本文以语料库分析为依据,以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为理论视角,设计了中国非遗外译跨文化传播的四大策略,以期为新时代非遗外译与跨文化传播研究提供借鉴。
-
信息化背景下南京非遗文化元素的新媒体文创产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文化保护意识的觉醒,近年来非遗文化元素的文创产品得到了迅速发展,也为我国非遗文化的传承带来了新的希望。南京作为非遗文化的重要聚集地,包含南京云锦、秦淮灯会等145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在南京众多非遗文化传承中,其非遗元素的文创产品却存在着很多的问题,对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产生了严重的阻碍。在如今信息化高度普及的背景下,本文针对信息化背景下南京非遗文化元素的新媒体文创产品的开发展开研究,希望能够进一步促进南京非遗文化的传承发展,为我国整体的非遗文化传承做出贡献。
-
东莞茶山绸衣灯公研究 2020-06-01
东莞茶山的绸衣灯公是着绸缎衣服的民间泥塑手工艺品,源于宋末元初,兴盛于明清,式微于乱世,复苏于今。通过第一部分"茶山绸衣灯公的历史溯源",发现其明朝前"英雄化泥去,塑身佑子孙",明朝后"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第二部分"制作过程与题材种类",探析了绸衣灯公与茶山公仔的区别;第三部分"传承与文化认同实现路径",发现茶山绸衣灯公的传承"有心有骨";第四部分"文化价值",发现其蕴含的社会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对茶山绸衣灯公这一项非遗文化进行了深入详尽的研究,以期对这一"非遗"进行"抢救性"保护,对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提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命力和影响力有所增益。
-
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与影响因素* 2020-06-01
运用GIS空间分析技术,对珠江-西江经济带内54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空间可视化处理,并在空间分布分析基础上探索经济带非遗分布影响因素与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珠江-西江经济带非物质文化遗产结构上以民俗类和传统技艺类项目为主,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和曲艺类项目较为稀缺。经济带内非遗分布范围广泛,但各市间在分布数量和类型上均存在不均衡性。空间上整体与各类型非遗均呈集聚型分布,且大多以南宁和广州为密度分布主核心区。非遗空间分布主要受流域分布、民族文化和经济发展等因素影响。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法保护困境及措施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到了整个国际社会知识产权制度格局的变化,不仅存在非遗概念与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理念的差异,还在国际社会备受争论.当前,我国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知识产权法保护范畴面临着许多困境,但是,实现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将是进一步拓展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战略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