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人文·精神·叙事:协同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 2020-06-01

    历史城镇景观涵盖城镇当中的历史地段、历史街道、历史建筑群落和社群生活情景。回顾过去,作为地区历史发展的物质见证,对城镇景观遗产的解读成为理解地方文脉、强化地方文化认知和凸显地方景观风情的重要方面。本研究以人文、精神和叙事的视角,从文化分层、地方精神和景观叙事三个方面构建历史城镇景观的可读性框架,这三个方面也是衡量历史城镇“遗产价值”的重要指标,通过可读性框架构建,厘清地方文化脉络、重塑地方精神、丰富叙事内涵以及强化地方特征,把对地方的解读提到与物质环境的保护、保护性利用同等重要的地位,这是城市发展与遗产保护过程中值得注意的问题。研究结果希望为历史城镇保护性规划、遗产地旅游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遗产地景观提升提供参考。

  • 达斡尔族特色数据库的建立试探 2020-06-01

    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传承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设计开发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有利于采用计算机、网络等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对达斡尔族非遗资源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护传承。达斡尔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系统基于Apache+MySQL+PHP数据库进行设计开发。该数据库系统主要具有向公众传播达斡尔族文化知识,同时用于民间艺术交流及学术讨论。

  • 非遗研究的中国学术话语构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是一门亟待构建的学科,其研究方法涉及历史学、社会学、哲学、艺术学等诸多学科。学科之间的差异使得非遗研究领域存在多重话语交叉和误读。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我们可以借助对非遗解读模式的探讨,解析当前多学科背景下非遗研究存在的突出问题,进而为中国非遗学术话语构建和非遗保护研究工作推进提供支撑。

  • 非遗烹饪技艺创新融合促进传统饮食健康化 2020-06-01

    中国烹饪技术源远流长,技艺精湛,众多食品烹饪技法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烹饪技艺进行创新融合,既能达到保健、养生的目的,又能很好的传承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深入研究和实践。根据笔者多年的研究和实践,众多非遗烹饪技艺需要创新以便适应现代人们的饮食需求。比如在非遗烹饪技法中,腌制带来的高钠摄入可以通过改良风干技艺得到缓解;高脂高糖饮食—比如佛跳墙、甜品等,可以通过替换食材,增加维生素、矿物质丰富的食品得到改善;传统的低纤维素饮食模式,则可以通过增减、合理搭配食材得到缓解,通过对非遗烹饪技艺的创新融合来调整、改进传统饮食的不健康之处,让人们更加健康的生活。

  • 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在对丰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工作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机制、文化生态环境、市场机制等方面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扶贫基础工作优化方向。并从文旅融合视角,提出创建非遗景区、非遗街区、非遗民俗村,规划非遗旅游主题线路,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元素,举办非遗旅游节庆等具体建议。

  • 社会创业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造血式发展与传承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我国科技与经济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中华文化的发展历程虽与时俱进,却也面临诸多困难,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生存与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也是国家与政府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本文从社会创业视角出发,结合科学合理的社会创业理论,挖掘活态非遗的历史与社会价值,打破现有传统的只投入无产出的单一保护模式,打造科学、合理、有效的非遗生态保护圈,解决无产出、少产出的传统非遗文化发展问题,从而实现非遗的造血式保护与传承,最终解决非遗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 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决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必然要求。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的路径之一。有效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首先必须了解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的消费决策。文章以北京地区为例,对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者展开调查及访谈,利用SPSS20.0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消费者对传统技艺类非遗产品认知程度、价值认同、消费态度与消费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出其消费决策模型,以期能为保护与开发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借鉴与参考。

  • 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 2020-06-01

    本文从人们审美需要的本能和当代传播的美学出发,结合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动画结合的"和合之美"、蒙古族非遗动画传播的"综合美"及"生命美"的具体论述,详尽阐释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动画传播的美学意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