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一带一路”视域下沧州音乐类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薪火相传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结晶,沧州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重要一环,有着自身独特的文化魅力。然而,在全球化网络飞速发展的时代,这些文化遗产受到文化单一化,旅游业、工业化等社会问题和自身发展局限性的影响,正面临着消失的危险。因此,如何有效地保护和传播非遗文化是非常紧迫和重要的研究课题。"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理念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实施保护非遗的举措异曲同工,它为沿线非遗的保护传承提供了新机遇,为传播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搭建了新平台。跨文化传播保护和延续了沧州音乐类非遗文化的生命,为实现沧州音乐类非遗文化变为沧州文化资源甚至是沧州文化资本的转型,对促进社会人文交流,实现文化相通,对各地乃至全国文化传播和创新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浅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与策略 2020-06-01
在所有的遗产类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始至终都是聚焦世界关注力的热点事物之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文化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遗产的种类与形式都与常规的物质文化遗产有着较为明显的区别,并且也正是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性质的特殊,如果从管理难度上考量,将会比常规类型的物质文化遗产要大的多。随着世界文明的不断进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不再仅仅只是专业的文化学者所大力践行的事业,越来越多的普通人也加入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行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顺利推进创造了有利条件。综合最近几年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上的成效来看,有值得肯定的成绩,但是也同样存在着无法回避且成待解决的现实问题。文章主要以腾冲皮影戏为例,通过剖析腾冲皮影戏的发展现状,找出其在传承与发展中遭遇的问题,深度挖掘背后潜藏的原因,并以现象与内涵为依据,针对性的提出了将腾冲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的同时进行创新发展的具有实践意义的策略,旨在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事业贡献绵薄之力。
-
基于杨柳青年画掌上非遗交互平台设计 2020-06-01
杨柳青年画作为天津的代表性工艺美术之一,其本身有着一定的标志性、视觉观赏性、地域性和历史性。所以在此基础上,可以通过对杨柳青年画的美学元素再提取,搭建出杨柳青年画“掌上非遗”交互平台。该平台基于杨柳青年画本身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同时也能够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技巧加以收集,让该平台拥有更全面立体的内容,更具有深度的交互性,也更加具有便利性。此外可以通过嵌入杨柳青年画元素,将传统的年画进行重构融入“掌上非遗”UI界面中,进一步让“掌上非遗”的UI界面设计变得更加丰富,同时在此基础上也能够将传统文化加以发扬,将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这种手段向年轻人传播,培养民族自信。
-
金华市“儿童”群体非遗教育现状调查研究①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越发被重视的当代,对于儿童群体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围绕现阶段儿童非遗教育的展开情况,从教育主体、教育宣传、教育方式、教育效果四个层面进行研究,发现目前儿童非遗教育在家庭层面的欠缺,以及儿童的非遗教育流于表面,儿童的兴趣、参与程度不高,收效甚微等现象。面对目前儿童非遗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各界应更加注重相关工作的展开:意识到儿童非遗教育在家庭培养中的重要性;非遗教育宣传方式现代化发展的必要性;在教育方式中考虑到儿童兴趣的培养,使非遗教育活动的开展更加适应儿童群体的需求。
-
“涵化理论”视阈下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高速发展与变迁,以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和数字化传播方式已经成为主流,因此涵化理论不再局限于电视媒体,而是延伸至更加多元的数字化媒介中。通过探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涵化效果,有助于了解体育非遗数字化传播的本质内容,了解受众与数字化传播主体的相互作用,并找出其中的潜存问题,从而更有效发挥和促进体育非遗的社会影响。
-
基于触目性原则花山岩画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花山岩画为视觉化对象研究基于触目性原则的网络表情设计与开发途径。从海德格尔符号观的触目性原则出发,分析触目性原则对网络表情视觉化设计的指导意义,结合花山岩画设计实践论述网络表情的视觉化设计与花山岩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结合途径,试图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保护提供一种可行性的思路。网络表情的视觉化设计与开发,对花山岩画非遗文化的发展与传承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作用,只有尝试将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融合并创作,才能实现花山岩画作为非遗文化的当代价值。
-
关于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探究 2020-06-01
传承主体、传承空间、传承内容、传承方式、传承物,这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主要构成要素,同时也是非遗"文化力"产生的主要结构.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力的基础是传承主体,对非遗存续力的保护主要是指让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构成要素在工艺链中得到进一步提升和发展,避免非遗要素因单独发展而产生偏废.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其存续力持续和发展的关键在于整体性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生活中的充分运用和使用则是其存续力的源泉
-
民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价值提升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作为中华文明的创造者和传承者,他们既是非遗传承的主体,又是非遗保护的重点。对目前已经公布的5批国家级民族传统体育传承人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呈现出数量少、年龄结构偏大、男女比例失衡、地区分布不均、项目覆盖不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从历史、体育、经济、教育、社交5个角度对传承人的更高价值进行剖析,对传承人价值提升的实现途径,提出完善传承人认定制度、落实传承人经济保障、建立传承人多层级保护体系、借助场馆资源、把握节日及运动会契机、利用新媒体新科技等可操作性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