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调查研究 2020-06-01
本文以传播学的经典模式"5W"模式为研究依据,面向公众进行问卷调查,从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播媒介、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个方面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信息传播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非遗档案信息传播主体有一定认知,对传播内容的需求呈现差异化,对传播渠道的选择趋于多样化,普遍愿意接收非遗档案信息,但对当前信息的传播效果并不满意。本文立足调查结果,基于"5W"模式五大要素提出改进措施,以推动非遗档案信息传播工作。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审美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不同历史文化背景的文化群体各具特色的文化生产,具有文化多样性的价值。非遗的艺术价值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空间中的简单质朴之美,还体现在民众信仰空间中的庄重神秘之美,更体现在殿堂艺术空间中精益求精之美。这些多元文化源于民众对生活的感悟,是大众的审美意识的外显艺术。
-
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 2020-06-01
传承人是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传承者,是体育非遗实现持续传承发展的关键所在,近年来,对体育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现有的保护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未能较好地结合传承人的类型、级别、阶段等开展有针对性的保护,严重制约着体育非遗的保护传承与创新发展。因此,针对桂滇黔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保护模式问题,在借鉴生命周期理论、协同治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根据不同阶段的保护模式,该模式包括成长阶段的潜在性传承人培养型保护模式、成年阶段的一般性传承人扶持型保护模式、成熟阶段的代表性传承人体制型保护模式,为确保模式的有效实施,需通过提高民众对传承人的保护意识、制定合理的传承人保护计划、加大对传承人保护的支持力度、增强各传承主体间的协同合作。
-
“精艺匠心”非遗产品高端定制App ——继中华之国粹,承百年之兴衰 2020-06-01
千百年中华之精,于时间长河中流传之粹,承以人文,继以祖业,炎黄血脉源远流长。"精艺匠心"以现代科技为沟通桥梁,将中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小范围向大范围传播,利用与如今年轻一代息息相关的电子科技向他们介绍中国历史悠久的传承,另一方面,也让心系祖国的年轻一代作为传播者,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他们了解的,可以交谈的对象介绍给亲朋好友,进一步扩大非遗的受众。非遗的手工艺品是极好的收藏品,艺术价值和其涵盖的意义非凡,理应得到价值的实现。"精艺匠心"就是这样的一个平台,致力于扩大非遗手工艺品的受众,致力于实现它们的价值。
-
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对外传播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但在保护与对外传播过程中仍然存在分散化、碎片化、条块化等不同程度的问题.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开展实地调研走访,总结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传保护与传播现状,辨析存在问题,借鉴国内先进地区非遗保护与传播的先进经验,构建非遗数据库、媒体传播链、智能交互网等保定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模式,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传全方位、立体化、多样性的对外传播路径
-
文化再生产视阈下阔克麦西热甫的传承与反思 2020-06-01
阔克麦西热甫是流传于新疆哈密地区维吾尔族群众中的一种民俗活动,在非遗保护背景下进入了新的传承阶段,成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阔克麦西热甫这一维吾尔族民俗成功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次文化再生产的例子,运用布迪厄的文化再生产理论,指出阔克麦西热甫的保护与传承必须坚持其本真性,并让其真正保存在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在现代保护与传承中,不但要保护其“外在的形”,更要注重其“内在的神”的留存。
-
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研究 2020-06-01
本文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困境及实现非遗的动漫化传播的意义,探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漫化传播的不足和问题,从加强精神主题分析,科学构建形象谱系,进行审美诉求分析三方面分析了新媒体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漫化传播的策略,对于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是一种促进。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探究 2020-06-01
目的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觉化设计转译的途径。方法从文化传播和创意设计的角度出发,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视觉化设计之间的关系,结合天津葛沽宝辇会非遗项目,论述用现代视觉设计语言转译非遗传统文化内涵的途径,试图在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之间寻找一条可行的视觉传播表现之路。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传播需要视觉传播手段,可以通过符号化的现代形象、地域性产品包装、交互性传播界面3种设计途径进行转译,这对传承本土的非遗资源与推动国际化视野的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