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传承和弘扬,地方旅游业发展需要文化支撑,如何将二者融合发展,值得研究。本文收集、整理湖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料,对其数量、类型、分布等进行分析,并实地调查了湖州旅游发展过程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利用现状,提出湖州乡村旅游应充分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从打造舞台盛宴、创新导游解说、打造非遗属性旅游纪念品三个方面提升乡村旅游的文化内涵。这样,既可以更好地保护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又可以推动地方旅游文化事业,二者的结合是双赢之举。

  • 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频语义标注方法研究 2020-06-01

    【目的/意义】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视频资源难以入库与管理的难题,提出了一种非遗视频资源的管理和语义组织的语义标注方法。【方法/过程】首先对非遗视频采用基于SURF算法和窗口阈值的镜头分割方法,将非遗视频解构成不同颗粒度的逻辑单元;其次构建了非遗视频语义标注的本体模型;最后通过视频语义标注过程,实现领域知识概念与视频资源间的语义关联,赋予视频单元丰富的语义信息。【结果/结论】非遗视频综合语义标注方法可对非遗视频资源实现有效管理,为用户提供结构化、语义化的视频浏览及知识可视化等知识服务,对非遗数字化保护与传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造纸技术的传承与保护 2020-06-01

    通过对文化、非物质文化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内涵进行梳理和回顾,强调中国传统造纸技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的一种类别。提出对作为"非遗"技艺的造纸技术的传承保护的四个原则:生产性保护原则、活态性保护原则、整体生态保护原则以及"创新转化"原则。

  • 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设计——以玻璃工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长期、健康发展问题,该文通过理解与剖析非遗文化内涵,结合消费者行为学理论,提取非物质文化遗产内涵形象符号对产品进行易用、创新设计,将非遗衍生品从以往的观赏品变为现代生活中的日用品,从而以设计驱动消费,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被世人传承下去。该文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玻璃工艺为例,探究现代玻璃创意产品的创新设计,使玻璃艺术在现代经济、时代影响下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路径的探索 ——以赵抃故里“非遗”文化融入为例 2020-06-01

    以赵抃故里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例,分析"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内涵、能力指标和情境载体。赵抃故里"非遗"文化的价值体现在为人、为官、为学等层面。

  • “互联网+”视域下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宝藏。它承载历代先辈的文化信仰和价值理念,饱含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和国家情怀,宣示炎黄子孙的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在工业文明和科技现代化的社会大背景下,拯救其脱离窘境便成为迫在眉睫的紧要课题。方法透析非遗保护与传承的现状及瓶颈,找寻影响因素,提供解决对策。将非遗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进行保护与传承,构建"互联网+"对非遗保护与推广的有效路径。结论契合当今时代发展,注重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开展非遗资源辐射共享,扩大非遗宣传力度和传播范围,形成以互联网为媒介载体和技术手段的非遗保护与传承新局面。

  • 目的论视角下佛山非遗文化外宣英译研究 ——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是我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以佛山木版年画为例,从非遗文化负载词与汉英语言差异两个角度探讨佛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英译策略和方法,可以看到,用目的论指导非遗外宣英译可以提高非遗外宣英译质量,即翻译时须遵循目的原则、连贯原则、忠实原则、以提高译文可读性,实现非遗文化的跨文化交流。

  • 常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市场开发研究 ——以常州梳篦为例 2020-06-01

    常州拥有丰富的旅游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随着近年来旅游业的深度发展,"非遗"资源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广泛关注。然而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自身存在的局限性以及受到文化创新、市场开拓等内外因素制约,目前"非遗"资源面临较大的生存危机。文章拟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常州梳篦为例,通过实地走访与调查,分析其旅游市场开发现状及主要存在问题,提出相关建议与对策,以期在旅游经济发展趋势下充分挖掘常州梳篦资源的旅游市场潜力,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保护提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