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南石山·唐三彩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2020-06-01
孟津县朝阳镇南石山村是洛阳唐三彩的发源地,其制作唐三彩已有一百余年历史,2008年唐三彩烧制技艺入选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南石山村传承弘扬唐三彩非遗文化,大力发展唐三彩产业走出了一条独有的文旅融合发展道路。文章通过对唐三彩产业现状的深入研究,分析当前其面临的发展瓶颈,指出唐三彩产业创新的发展方向。
-
扬州非遗文化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氛围,更能够使城市的形象更上一层楼.扬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本文从扬州非遗文化入手具体分析其在城市形象设计中的主要作用.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视野下的传统技艺展陈实践 ——以“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展览展示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方式之一,非遗本身所具有的活态性、流变性、地域性等特征,使传统技艺展陈对人文氛围、制作技艺过程和人的价值有着更高的要求。自2015年12月以来,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办公室与苏州博物馆共同主办了八场"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通过展览,组织方、参展人、观众进行互动,内容逐渐丰满,品质也随之得到了不断提升。作为展览的主要策划人员之一,笔者在此就"苏艺天工大师系列展"的组织经验进行分享并供探讨。
-
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及其对我国的启示① 2020-06-01
本文介绍分析了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背景和保护现状,认为其保护特点为:社群基础和自然传承性非常强,具有祖传制的无形性,具有开放包容性。澳大利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调文化主体即"人"的重要作用,努力将传统教育传承方式与现代教育传承方式相结合。其保护经验对我国的启示包括:注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发挥高校在非遗传承人培养中的作用,打造"教师+传承人"的高校双师型队伍。
-
国外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传播的路径及启示∗ 2020-06-01
国际图联(IFLA)1975年将保存人类文化遗产作为图书馆的首要社会职能之一,保护并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图书馆履行社会职责的体现。国外非遗信息传播在静态、动态、立体模式上,探索出3条有益路径,对我国图书馆参与非遗信息传播有所启示。
-
赏石艺术出展“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 2020-06-01
2020年10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山东省人民政府主办,国家非遗保护中心、济南市人民政府承办的"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在济南市圆满落幕。中国观赏石协会作为"赏石艺术"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单位参展,由济南市小品奇石文化交流中心具体承办。活动以第六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全面小康、非遗同行"为主题,突出观赏石非遗属性,线下展厅以小品组合为主,通过观赏石作品展现赏石艺术魅力;线上展览通过推选线下展厅精品石、"赏石艺术"视频宣传片和现场直播的形式交流互动
-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资源展示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正发生改变,其保护与传承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同时随着虚拟现实技术的普及,传统的展示方式正向文化内涵更丰富、体验感更强的虚拟展示方式过渡。本文通过对虚拟现实技术进行对比分析,以陈家祠灰塑虚拟展示平台为例,探寻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文化资源可视化展示应用的开发策略,以此为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与传承提供新的发展参考。
-
冬至节气主题研学旅行课程设计研究 2020-06-01
研学旅行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的重要传承途径,其课程的开发设计一直备受人们关注。本文以二十四节气之一的冬至为例,从非遗的传承视角出发,通过挖掘冬至节气的文化资源价值并结合3~6年级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分别遴选出以"读在冬至""玩在冬至""食在冬至""画在冬至""学在冬至"为主题的课程内容,在课程设计上以情境学习理论和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使整个研学旅行突出"教育+文化+旅游"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