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文化“走出去”战略下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研究 2020-06-01

    在文化"走出去"战略背景下,调查研究了常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英译情况,总结了常州"非遗"命名的特点,分析了常州"非遗"外宣英译存在的问题。根据外宣英译"三贴近"原则,结合常州"非遗"各自的特点及外宣目的,提出了常州"非遗"外宣英译的策略。

  • 地方剧种 ——高密茂腔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高密茂腔,滥觞于山东地方民间戏曲艺术形式,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与深广的群众基础,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其历史发展中也出现了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在新时代茂腔的继承与发展中,通过互联网+的运营模式,利用新媒体平台等现代科技支持,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不断重焕其艺术生命力与时代进步性,从而有力推动了传统文化艺术与时代精神、流行文化的结合,促进了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继承与创新性发展,同时对增强我国文化自信与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与路径探究 2020-06-01

    在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属于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也是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的重要支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蕴含的精神、表现形式以及独特的传承方式使其能够成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有效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进一步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本文主要是对非遗与思想政治教育融合的价值和路径进行探讨。

  • 非物质文化遗产昆曲本真性与活态性的交融 2020-06-01

    作为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昆曲,其传承也涉及到非遗保护的"本真性"与"活态性"两种诉求。通过梳理昆曲发展的历史,结合近年来昆曲保护与推广的个案,可以得出这样的认识,即昆曲的振兴和发展要在本真性的要求下保持传统品格和文化底蕴,同时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进行活态的传承。

  • 延安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 2020-06-01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上下五千年的历史进程中留下了大量的、针对的文化遗产。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可以凸显我国民族特色的重要元素。随着现代社会的高速发展,国内非遗项目的保护工作遭遇诸多困难,直到近几年,非遗的保护与传承才日渐得到重视。其中,非遗的保护传承是实现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非遗资源与旅游业的有机组合,是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渠道。通过非遗项目的开发,可以为旅游业增添新的盈利点;而旅游业同样能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添砖加瓦"。本文以延安非遗项目为例,结合其非遗旅游开发现状,分析延安非遗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纵向开发非遗资源、整合非遗文化与旅游资源等方面,提出改善建议。探讨如何在这一过程中,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前提进行有所侧重地开发,推动当地非遗旅游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 文化生态视域下非遗社会传承与发展路径 ——以电影《百鸟朝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是中国"文化自信"和"讲好中国故事"的题中应有之义。《百鸟朝凤》作为一部非遗影片,从艺术角度真实再现了当下非遗的现实困境,展示了非遗的生存背景,指明了非遗衰败的原因在于生态环境变化。文化生态理论所强调的文化与环境双向互动、文化多样性,为非遗的社会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因此,应在坚守核心文化的同时进行创新转化,建设生态保护区,提高社会群众的非遗理解力,构造非遗的外部社会环境,内外共筑新时代非遗文化生态。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经济保护法路径研究* 2020-06-01

    从1970年开始,专家们对文化遗产有了更深层面的认识,开始采取保护措施。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缩写"非遗")是其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在研究体例上,全文主要有四部分组成:非遗的概述及其保护的意义、非遗的文化遗产经济保护法分析、非遗经济保护法的实现路径和总结。

  • 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体验式设计研究——以古法造纸为例 2020-06-01

    我国国民的文化意识大幅增强,国家不断出台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法律法规,越来越多的非遗博物馆得以建立.本文以古法造纸为例,主要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式展示设计,分析以古法造纸为主题的博物馆在展示中的现状与问题,结合体验式为主的设计思路,分别从静态展示、动态展示、活态展示的角度,具体阐述古法造纸非遗博物馆的展示设计思路,旨在增强参观者的积极性及可参与性,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保护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