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通过以雷州半岛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以广东海洋大学为例,深入分析雷州非遗文化在高校传承的优势,探索非遗引入高校艺术设计教学的路径。研究表明:广东海洋大学所具备的人文环境、学术氛围、学科基础等使其在传承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具有先天的优势条件,而地方非遗文化的传承也有助于构建学校特色文化品牌,为学校发展提供新的机遇,是一个互惠双赢的决策。
-
沉浸式VR 技术在山东柳琴戏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 2020-06-01
山东柳琴戏作为鲁南地区的地方剧种已拥有两百余年的历史文化积淀,故此也成为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但是受当下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所带来的多元文化冲击,这一传统剧种逐渐淡出人们的记忆,且伴随着传承人的老龄化等各种发展现状暴露出了诸多问题,因此,山东柳琴戏亟待保护与传承。而沉浸式VR技术是在科技发展下应运而生的一种可以有效解决上述问题的数字化手段,通过为山东柳琴戏建立沉浸式VR三维全息影像系统,可达到对该项非遗文化进行保护与传承的目的,为之注入全新的生命活力。
-
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 ——以高州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以高州木偶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入手,结合现代大数据数字化技术进行研究,通过分析梳理大数据数字化的内涵,强调数字化与高州木偶戏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合的现实性,然后基于当前高州木偶戏在数字化创新保护与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承的方向,建立高州木偶戏适应数字时代的非遗保护传承体系,最后提出高州木偶戏创新化保护与传承对策,使高州木偶戏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健康发展。
-
雄安及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雄安新区及周边区域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向世界展示着独特的燕赵文化魅力,其未来也必将更加璀璨耀眼。梳理目前雄安及其周边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并结合国家及河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政策措施,对该区域非遗发展及其保护的优劣势加以分析、总结与思考,为进一步阐述非遗动态保护方法提供参考。
-
高校艺术教育中的非遗文化传承探析 ——以寿州窑陶瓷技艺为例 2020-06-01
近年,国家非遗文化传承工作开展扎实,并逐步推进。高校非遗文化传承也在悄然发芽。文章分析了近些年的非遗文化传承文件和举措,并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寿州窑陶瓷传承技艺为例,探讨了非遗文化传承与高校艺术教育的具体结合方式。试图从认知提升、课程改革、活动开展、平台搭建等多角度为非遗文化传承的校园开展探寻道路。
-
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市场发展研究① 2020-06-01
我国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陕西作为著名的古都,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历史文化积淀和人文底蕴。在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过程中,需要注重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市场需求相结合,开发受市场广泛欢迎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文化内容。本文分析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色和优势,结合当下市场环境发展的要素和趋势,提出陕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市场开发的措施,通过互联网、创新创意、品牌构建等综合手段,打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亮丽名片,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发展引路。
-
基于RMP分析的四川省手工技艺类非遗保护与利用路径研究 2020-06-01
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文化内涵丰富。为进一步加强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2017年四川省制定和出台了《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根据《条例》要求,结合RMP理论分析,四川手工技艺的保护与利用须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补充完善相关单项非物质遗产保护的法律法规;改革创新手工技艺类非遗形态和表达方式;加强科技与手工技艺类非遗的融合发展;打造手工技艺类非遗特色小镇。
-
数字传播视域下衡水非遗国际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现今科技快速发展,新技术应用层出不穷,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和传播有着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衡水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分析其传播现状,研究其中的问题并从数字传播角度探究其国际化传播策略,完善衡水非遗传播体系,为衡水非遗的国际化传播提供方法和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