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濮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文化价值较高,但是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利用方式单一、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等问题。濮阳市政府应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理念,与周边区域进行旅游合作开发,规划开发一批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同时对非遗特色美食进行开发,形成规模化的旅游产品。并形成以政府、企业和当地居民为主的互动机制,为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提供保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开发的双赢。

  • 农村寄宿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是我们民族的精神命脉,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文化强国,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笔者所在学校积极开展了省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乐顶碗舞、四家武术,县级非遗保护项目民乐霸王鞭等社团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拓宽了非遗保护传承领域,扩大了非遗保护传承影响,提升了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了非遗传承后备人才。笔者结合民联寄宿制小学开展非遗文化社团活动的实践,谈几点开展非遗社团活动的有效策略。一、健全非遗社团活动的管理体系

  •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旅游业发展相关性研究 2020-06-01

    利用区位熵对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市域空间分布特征进行量化分析,测度不同类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中程度。研究表明:①云南省16个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空间不均衡的集聚特征格局。②云南省的传统舞蹈、传统技艺区位熵值差异不大,其空间分布较为均衡,民间文学在德宏、普洱较为集中,传统音乐在怒江最为集中,曲艺类非遗集中在西双版纳、楚雄、昭通,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类非遗在昭通最为集中,传统美术在大理较为集中,传统医药在昆明、楚雄较为集中,民俗在怒江较为集中,区位熵2.15,其余地域较为均衡。③国家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不显著,省级非遗与相关旅游因素之间系数检验显著。

  • 民俗与地方:基于佛山“行通济”民俗的原生态考索 2020-06-01

    行通济是佛山一项影响深远的岭南地方民俗,其民俗事象和仪式细节是中原文化习俗与佛山的地方习俗、信仰空间、经济和社会文化心理相融合的产物。这种"民俗与地方"的文化叠合,几乎是所有地方民俗所共同经历的成长故事。它提请我们在研究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充分注意非遗项目的地方化和文化叠合过程,自觉将非遗保护传承纳入地方文化建设之中。

  • 以群众文化促进非遗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是一种世代相传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是国家的文化瑰宝,起源于民间文化,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因此群众文化的发展对于非遗的保护和传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以非遗的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为研究基础,分析群众文化和非遗的关系,提出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有效策略,以供相关人员参考借鉴。

  • 深圳民间非遗传承人的保护、延续和思考 2020-06-01

    在当前社会环境的全面创新和发展背景下,民间文化的传承能力和影响力度相比较以往更弱,且在人们心目当中的地位也变得越发的轻薄.但是,随着当前我国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现阶段一些非遗项目得到了人们的逐步关注与青睐,甚至部分非遗项目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发展和建设.在这一背景下,研究工作的开展将结合深圳当地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问题和延续问题做深入的问题探索和论述,同时希望能够借此有效的让更多的人关注这一问题,让更多的人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保护与延续过程中,实现对深圳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文化特色的有效继承和发扬

  • 闽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资源活化利用研究 ——以三明大田板凳龙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最原始、最真实、最民族、最鲜活的遗产文化,是旅游资源开发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通过活化的途径有效利用旅游资源才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最根本、最有效的保护。闽中三明大田的板凳龙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有效活化利用与保护,是本文研究与探索的重点。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的视角,以剧场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支撑,探讨非遗活化利用因素,为非遗的保护与开发开拓了新的研究视角,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