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基于主客视角的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差异研究 2020-06-0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 新形势下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如今迎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新纪元,国家和社会开始对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重视起来。在文化事业建设中,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新时期的文化馆,其参与非遗保护工作,是时代所赋予的责任,同时也由其自身优势所决定的。若想让文化馆成为当前非遗保护的中坚力量,期间务必要使之发挥文化优势,在活动组织和宣传等方面下足功夫,让广大人民群众都能够成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人和宣传者。本文立足于实际角度,对新形势下如何构建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模式进行了分析和阐述,希望借此不断提升文化馆非遗保护工作水平和质量,让非遗文化得以长久延续下去。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及旅游开发模式 2020-06-01

    运用定量统计分析和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国家级及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类型结构特征、空间分布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广西非遗资源以区级为主,种类齐全。在类型结构上以民俗及传统技艺类非遗为主,传统音乐、传统舞蹈、传统戏剧及民间文学类非遗次之;广西非遗资源的空间分布不均衡、集中性强;国家级非遗资源主要分布在广西的北部及西北部,区级非遗资源的分布形成一个主核心区、两个高密度区、两个中密度区;各类型非遗资源分布特征不同,地域差异突出。依据非遗旅游开发原则,结合区域民族特色,分别从"一核两区一带"民族特色旅游开发、区域联动旅游产品开发两个方面提出多种类型的旅游开发模式,以期为广西非遗资源的保护及旅游开发提供参考。

  • 黑龙江流域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的价值与传承策略 2020-06-01

    源于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包括满一通古斯语族的满族、锡伯族、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蒙古族语族的蒙古族、达斡尔族。这些民族都曾以游牧渔猎为生,各民族的多个非遗类音乐文化形式被列为国家级、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价值,保护和传承黑龙江流域诸游牧渔猎民族非遗类音乐文化,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民族民间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新论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立法供给相对不足,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92个指导性案例中,涉及非遗知识产权保护的有3个,彰显司法需求的旺盛。但指导性案例是司法裁判的非正式法源,援用率低。地方性法规虽是司法裁判的正式法源,由于地方立法权限范围狭窄,司法适用性不强。在技术层面上,案例指导制度和地方立法具有互补性,指导性案例确立的非遗知识产权保护规则可以通过地方立法实现转化。

  • 用好非遗资源 促进群文创作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的传统文化,如何将蕴含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丰富艺术元素加以提炼,以现代创作的手法推陈出新,创作出既有鲜明地域特色、又为群众喜闻乐见的戏剧、音乐、舞蹈等艺术作品,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是摆在群文工作者面前的一道课题。本文通过分析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和艺术特点,阐述用好非遗元素促进群文创作的可能性及其作用意义。

  • 中国符号:新媒体环境下皮影艺术的活态化传播——以《孙悟空大战病毒妖》抗疫系列皮影动画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得到重视,国家制定了许多措施保护和传承非遗文化。皮影艺术作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其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活态化创新与数字化发展备受关注。本文以抗疫系列皮影动画《孙悟空大战病毒妖》为例,诠释古老精美的皮影艺术与新媒体艺术的结合。该系列皮影动画是新媒体时代民间艺术活态传承的典范,起到了鼓舞人心、共战疫情的作用。

  • 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研究 2020-06-01

    随着社会格局和文化生态的变迁,单一的口传心授已难以担负维系体育非遗薪火相传的重任,通过学校教育传递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培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人成为全世界的共识。运用实地考察法和文献资料分析法等方法对浙江省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现状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浙江作为我国非遗保护综合试点省,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就;台州市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颇丰,地方政府相关部门为校园传承开展投入了一定的物力人力及政策支持,但校园传承的规模及效果尚未达到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