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互联网+”时代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探究 2020-06-01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本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化手段相融合,充分运用新媒体传播方式,探索"互联网+非遗"的路径和方法,旨在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提供支持和帮助,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注入新的动力。
-
民众生活中的岫岩满族皮影戏及其传承保护 2020-06-01
岫岩满族皮影戏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本文重点呈现了民众生活世界中岫岩满族皮影戏的现实存在状态及其传承与保护。不断式微、陷入困境的岫岩满族皮影戏,一方面展示了民间社会在非遗整体性保护中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昭示出统合政府和民间社会双元主体力量在公共文化非遗保护中的重要意义。
-
论大数据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总体生存状况面临不断恶化的严峻态势,促使人们反思传统保护方式的弊端与局限,尝试重新建立非遗与当代社会生活的联系。大数据能够改善非遗信息保存,创新非遗传承方式,增强非遗传播实效,促进非遗开发利用,拓宽公众参与渠道,推进非遗科学研究,为非遗传承和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条件和手段。大数据背景下我国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非遗数据库建设滞后,数字化可能导致非遗扭曲异化,非遗数据壁垒现象严重,非遗大数据人才匮乏,非遗大数据法律缺位等问题与挑战。要充分利用和实现大数据的非遗保护价值,确立非遗保护大数据思维,制定非遗数据库建设标准,打造非遗大数据平台,保障传承人深度参与,推进非遗产品合理创新,加强非遗大数据人才培养,构建非遗大数据法律体系。
-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及旅游开发研究 ——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例 2020-06-01
以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研究案例,基于问卷调查和访谈,进行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构建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评价模型,总结民俗类非遗的濒危影响因素。研究结果如下:①影响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濒危的五大要素,按照其重要程度排序为:文化因素、遗产传承因素、经济因素、意向态度、社会因素;②云南省白族三道茶为稀缺型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③提出了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三大原则和旅游开发的三个建议。
-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发掘研究 2020-06-01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包含拉乌龟、打狗归坡、拔藤等20项,具有民族性、娱乐性、生产性等特点。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研究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项目、特征、挖掘意义与挖掘路径,探寻其非遗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传承我国黎族传统体育提供基础性研究,为我国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的挖掘提供有益经验。
-
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智慧的结晶,是以代际相传的传统文化集成,更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以"非遗"文化赋能高校思政教育,不仅能够加强思政教育的价值引导力,拓展思政教育的社会关联性,同时也为"非遗"文化保护提供了一种与高校教学相结合的新模式。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进程中的“异化”行为分析 2020-06-01
近年来,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生产性保护"开发的推动下,对非遗文化胡乱打造、随意包装以及对其文化精神不负责任的传播和解读,使相当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异化"为某些地方、某些人的"生财之道";非遗的传承形式与价值内涵已几近丧失;非遗的传承主体(传承人)也大多丧失了话语权,在"发展创新"的大旗下,一切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都是为了迎合市场。于是非遗主体主动让位,利用者则反客为主,任意市场化。如果任由这种现象发展下去,我们将会失去自己的精神家园。
-
高校美育热下对“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冷思考 ——以艺术设计专业为例 2020-06-01
在当下社会对高校美育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持续关注的双重作用下,高校美育与"非遗"文化的融合,既有助于实现对"非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还有助于丰富大学生的审美知识,提升大学生的审美能力,培育大学生的审美认同。广钟设计制作技艺是岭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优秀代表,在美育中引入其内容,将"非遗进校园"与"培育工匠精神"结合起来,是以"非遗"促进高职院校美育教育的可操作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