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浅论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一个国家和民族来说,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生产性保护,是近年来我们国家提倡的保护方式,它对于非遗传承来说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结合中山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开展生产性保护的案例,试论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的意义.

  • 川粤非物质文化传播比较研究 ——“蜀风雅韵”与“粤韵风华” 2020-06-01

    地方戏剧文化是我国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和粤剧均为地方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剧种,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基于传播学理论的"7W"模式,对川剧和粤剧在传播目的、环境、主体、内容、媒介、受众和效果等7个维度的传播学要素进行对比分析,可以看到,广东非遗传播可借鉴"蜀风雅韵"进行川剧传播的做法,强调以展示和传播为目的进行节目设计和演出;增加以沟通为目的的非遗双语介绍;通过整合资源打造非遗项目综合体验区。

  • 非遗传承视角下山西晋南文化创意产品设计创新研究 2020-06-01

    本文结合现阶段山西晋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的挖掘与开发,着眼于旅游品牌创新研究领域,对如何将晋南地区非遗文化进行创意转化,进而形成有晋南非遗特色的品牌进行简要分析。

  • 城市更新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保护 ——以广州市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2020-06-01

    以荔枝湾涌历史文化街区为例,通过系列的实地考察、调查走访、查阅地方志、文献等相关材料,论述了街区通过运用整治改善、适度整修、保护周边环境、打造观光坐标等方法对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的保护和更新;通过设立非物质文化遗产街区、非遗传承基地、展演舞台、民间艺术节、引入VR等现代科技体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和活化。街区不仅符合"点、线、面"的保护与利用策略,还提升了公众的参与程度和文化旅游的品质,给城市更新、地方营造、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较好的示范。同时还需进一步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相结合,提高居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主动性,才是地方文化遗产可持续发展最可靠的途径。

  •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传统民族体育的传承与发展策略研究 2020-06-01

    民族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精华,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使命,即传统民族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江苏省内非遗项目众多,做好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传承与发展,势在必行。研究从江苏省内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的基本情况出发,就其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成因系统优化,从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的角度着手,精准定位问题。通过强化宣传、资金保障、传承路径优化以及制度保障等方法,为江苏省传统民族体育类非遗项目传承和发展提供助力。

  • 虚拟现实技术在非遗保护与传承中的应用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历史的传承与见证。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变革,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考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保护思路与方法。本文以虚拟现实技术为主要手段,探讨其在"非遗"保护中的应用现状和意义;研究相关的技术方法和文化保护策略,分析其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到的重要作用。

  • 科技助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研究 ——以孝感雕花剪纸为例 2020-06-01

    在新时代背景下,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兴技术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面临着严峻的时代考验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近年来,国家级非遗孝感雕花剪纸保护传承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在传承人培养、资金支持、非遗数字化保护及文化旅游开发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在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新兴技术驱动下,可以通过科学技术赋予孝感雕花剪纸新的时代内涵,促进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 文旅融合背景下苏北地区非遗的传承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世界各族人民世代相传的文化瑰宝,一直以来备受瞩目。近年来,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旅游开发的相关学术层出不穷,但该领域仍存有很多难题。基于对江苏省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开发数据对比、实地调研等发现,苏北地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面缺乏力度,在旅游资源开发方面存在不足。研究发现,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资源开发能够相辅相成。因此,要根据苏北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保护的概念和旅游开发的实质,通过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制度规范;加强地方课程的教学,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周边景观的结合与发展,扩大旅游景区;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我发展与创新等策略实现有效的旅游开发,保护和传承苏北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