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从脱嵌到再嵌:民族手工艺遗产的保护发展实践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的保护发展是地方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动协商,并获得嵌入式发展的过程。以重庆市民族村金珠苗绣的生产性保护实践为例,基于嵌入理论探讨金珠苗绣的消费脱嵌与生产再嵌过程,并从精英代理视角阐释演化中的驱动机制。研究发现:金珠苗绣通过非遗生产、品牌塑造及功能转化等实践活动获得公共身份、打破地理边界、重构“人-物”关系,使消费层面的脱嵌成为可能;苗绣生产的再嵌由项目制实践、女性角色建构及市场体系建设推动,是国家、社会与市场共同作用的结果;乡村精英对苗绣的商品化代理及乡村社区的发展代理分别驱动了消费的脱嵌与生产的返嵌。关注现代性及消费社会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嵌入性发展,是对嵌入理论的实证补充,也扩展了非遗研究的视角,以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启示。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融合路径研究 2020-06-01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日渐式微"的困境。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文明环境的挤压下,其生存空间日渐萎缩,乃至面临着消亡的风险。本文主要探讨如何将"非遗"保护深入融合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通过教育手段在年轻一代中树立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为社会培养大量应用型、创新性的"非遗"传承人。

  • 乡村振兴战略下非遗产业化的创新路径 ——以山东省东明粮画为例 2020-06-01

    乡村是我国大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生地。非遗产业化以乡村非遗为基础性资源,是乡村振兴战略下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和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通过剖析东明粮画产业化的创新实践,提出乡村非遗产业化可以采用"乡村能人+市场运作+政府扶持"的发展模式;针对当下普遍存在的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提出需要从重视非遗保护、培育乡村能人、夯实产业链基础、打造非遗品牌以及完善扶持政策五个方面入手进行路径创新。

  • 本土非遗“肥东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6-01

    通过教育手段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核心内容。洋蛇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笔者将结合市级立项课题《非遗"洋蛇灯"在中大班教育教学中的实践研究》,在对洋蛇灯教育价值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和实践研究对洋蛇灯在幼儿园教育传承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并从家长、幼儿和幼儿园三个角度提出教育对策,传承非遗文化,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新时代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 ——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内涵,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在新时代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非遗"焕发着新的生机与活力。文章通过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旅融合下的时代价值,以山东长岛渔家号子为个案,通过挖掘和整理其劳作、声调背后的艺术本质、文化价值、社会效益,分析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山东长岛渔家号子如何产生更大的、更积极的作用和影响,为新时代文旅融合发展建言献策。

  • 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全民健身发展:关系与路径* 2020-06-01

    文章对在健康中国背景下如何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融入全民健身体系进行研究,认为:全民健身活动能够很好地促进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广度和实用方向发展;传统体育非遗项目能够丰富全民健身内容和转化为重要的健身项目;在全民健身背景下,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该从"开展项目、保护手段和开展方式"等方面进行创新性发展以融入全民健身发展体系,对传统体育非遗项目应采取健身开发的发展路径和模式。

  • 浅析壮族非遗舞蹈在广西高校公共舞蹈中的教学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文明和情感追求,具有非常丰富的文化价值。将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间舞蹈引入广西高校公共舞蹈教学体系,对大学生进行具有本土少数民族民间文化特色的舞蹈教育,既是一种美育手段,也是对少数民族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更是对提升当代大学生人文综合素质有着极为重要的价值。

  • 研究“非遗”语境下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和地区历史文化的见证,做好非遗保护,对传承文化血脉、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现以孝义皮影、木偶、碗碗腔为例,针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与传承,做简单的论述,提出保护与传承的方法。通过增强保护意识,整合社会资源与力量,加大传承人的培养,增强对地方戏曲资源的保护,促进地方戏曲现代化发展,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凝聚文化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