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基于常州非遗文脉传承的旅游纪念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自民间,与旅游纪念品的地域特色相契合,依托日渐繁荣的旅游行业,可实现常州非遗文脉的传承与传播。文章从实地调研出发,根据常州旅游纪念品市场的现状和游客的消费情况,分析了消费人群、价格定位、购买倾向、产品现有缺陷等,运用消费心理学、现代设计理论探讨了常州非遗旅游纪念品的设计定位和开发策略。建议借助新媒体的宣传、文化情怀的传递、消费心理的捕捉、"无界化"设计理念的融入,打造具有常州特色的旅游创意产品,为地域性非遗资源在旅游文化创意产业领域的利用和开发提供借鉴。
-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人力资源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扬州段)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数量丰富,但在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仍面临着传承人老龄化严重、传习人青黄不接等问题.本研究通过对扬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现状进行调查,厘清扬州市非遗传承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现有的理论与实践经验,提出对非遗传承人的开发和保护的合理建议,促进大运河(扬州段)非遗文化的发展.
-
闽南乡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考察、无结构访谈等方法,以闽南乡土体育事项为调查对象,探讨这些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研究认为,依据目前闽南乡土体育非遗保护境况,可以从政策法规完善为根基、明确政策法规推行主体为媒介、营造政策法规社会环境为外因、培养传承主体保护意识为内因等措施,落实乡土体育非遗保护。
-
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语境下的工匠精神 2020-06-01
目的针对目前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倡导传统工艺振兴的语境下,如何传承和发扬好工匠精神,以促进当前我国非遗的保护和传统手工艺的传承与发展。方法以文献考据的方式,详细论述我国历史上不同时期关于工匠和工匠精神的解读,从古代"工"或"匠"到现代"大师"的演变,以及数千年来我国工艺文化传统所凝结成的大匠气度和大师境界,即将技艺臻于极致,将作品琢至完美的"工于技艺,匠心独运"的当代工匠精神。结论传承和发扬工匠精神须从政府加强指导、社会全力推崇、艺人珍视声誉等几方面形成合力,从而推动我国传统工艺行业的健康发展。
-
少数民族地区非遗文化保护策略 2020-06-01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各民族地区都有众多灿烂辉煌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丰富而多样,是多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分析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特点,阐述其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保护策略,提出要建立完善的保护机制、加大非遗保护资金投入、加强非遗保护宣传,促进非遗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
-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翻译的策略及方法 2020-06-01
广西有着独特的文化。至目前为止,广西共有5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和762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绚丽多彩,源远流长,民族特色浓郁。本文旨在通过对广西非遗名录的英译策略和方法的分析,促进广西非遗的外宣翻译及对外传播。
-
非遗文化与高职学生思政教育互融路径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有的独特代表,是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源泉,它蕴含的"匠心""匠艺""匠道"精神和高职学生的理想信念、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高度契合。虽然非遗项目进校园已经普遍存在,但是其在校园发展传承过程中仍然存在着发展方向模糊、普及率低、影响力弱、专业度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高度重视"非遗"项目的校园传承工作、科学选择"非遗"项目和全力打造课上课下互通互认、专家学生联合创作、校内校外有效实践、线上线下互动交流四大平台的对策。
-
茶“非遗”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浙江传承人群研培的实践 2020-06-01
传统手工技艺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类别,目前浙江已有30余项绿茶制作技艺分别列入国家、省、市和县级非遗名录。为强化社会传承的实践,2015年文化部和教育部启动了以振兴中国传统工艺为重点的非遗传承人群研培计划。浙江省的茶制作技艺非遗研培始于2017年,课程体系围绕"课堂教学、实训、观摩学习和总结交流"等4个模块进行构建,实践证明该研培体系与教学思路总体上是可行的,但需根据茶制作工艺的多样性、地域性等特点适时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