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遗存现状评估与保护研究* 2020-06-01
赣南是国家级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资源丰富,依存环境相对较好。通过对非遗项目存续状况分析评估和赣南非遗保护实践的总结反思,发现赣南的非遗保护还面临着人才短缺、法规不全等诸多问题。结合赣南的实际情况,对赣南客家非遗的保护工作进行思考和研究,提出了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对于推进赣南客家的非遗保护具有一定的实践意义。
-
集群式创新驱动下新会葵艺载体设计研究 2020-06-01
目的通过调研五邑新会葵艺传承困境及产业现状,反思手工艺思维为主的传统手工艺保护范式的缺失,以集群式创新理论为视角,集合具体的设计实践,探索五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及发展的新思路。方法基于产业集群式创新理论模式,在产品的载体创新上寻找新会葵艺与五邑地区其它非遗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创作主体上尝试融合五邑地区的多方力量,当中特别注重不同非遗传承人(机构)的合作,以提高产品的创新层次。以"归巢"葵艺灯、葵叶红木灯、江门侠为设计实践,论证该理论驱动新会葵艺创新式保护的可行性。结论非物质文化遗产集群式创新理论可以有效打破新会葵艺内在的封闭性,提高新会葵艺产品载体的创新层次,亦可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提供了新的方法。
-
基于艺术人类学理念的民歌艺术研究 2020-06-01
民歌艺术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后非遗时代"民歌艺术的研究需要在科学研究理念和方法的指导下不断创新发展。艺术人类学的整体性思维、实践性追求、开放性视野、反思性精神等学术品质为拓展当代民歌艺术的深入研究提供了理论参照与方法借鉴。
-
文旅融合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研究 ——以西江千户苗寨为例 2020-06-01
随着民族村寨旅游的兴起,在文旅融合的浪潮声中,关于民族地区的非遗保护和旅游开发利用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之一.本文基于文旅融合的理论,分析了西江苗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并对苗寨的非遗旅游发展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使其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功能和经济价值的统一.
-
秦岭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以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村落活力建设与长期可持续稳定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但目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资源流失状况严重、传统技艺濒临灭绝、保护机制有待完善、文化保护意识缺失等问题。本文从秦岭古道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以留坝县留侯镇庙台子村为例,对其非遗现状与保护策略进行研究,以期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
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存在的问题与对策——以陇南市徽县职业中专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是一项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开创性举措,是培育职校学生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途径,对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乡土认同感、责任感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依托课题研究,探索疫情期中职学校非遗文化传承教育策略,开创特殊时期非遗校园传承教育之实践环节教学模式。通过对徽县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马勺脸谱等工艺进校园、进课堂线上线下协同并进,培养非遗传承人才的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寻求疫情期非遗技艺实践教学的有效途径,引导学生站在本土文化之上,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和传承教育。
-
黔东南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与乡村振兴研究 2020-06-01
黔东南州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如何利用非遗资源优势助推黔东南乡村振兴成为当前面临的难题,本文从分析黔东南非遗发展存在的问题,探索黔东南非遗产业化对乡村振兴的实现路径。
-
基于自贡“龚扇”的非遗创新设计研究 2020-06-01
自贡"龚扇"是我国传统文化和工艺的一项重要门类,工艺研究是"龚扇"文化传承的重要环节。依据自贡"龚扇"非遗工艺发展实际以及田野调查结果,探究"龚扇"工艺特征、材料、文化内涵及传承困境等,通过形态转换、改变设计过程等创新方法,寻求其在当代设计中的创新运用;提出要处理好文化传承、经济效益与时代特征三者间的关系,不断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新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