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美育的探索 2020-06-01
国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了在未来发展中,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1]。高校美育是文化软实力,是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为提高校园公共服务文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同时,高校美育教育也是弘扬时代气象、讴歌人民创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的重要平台,在强化保护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也应当在高校教育中,增加非遗文化系统性保护的内容,使高校在“育新人”的新时代要求下,能坚持正确的意识形态,坚定必要的文化自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高校文化建设引领地位,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促进高层次技术人才的文化需求,增强高校师生的精神力量,推进新时代高等人才教育的文化建设[2]。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可持续发展研究 2020-06-01
不具备物质文化形态的遗产是我国优秀文化宝库的瑰宝,《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的颁布实施表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正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社会各界纷纷探索非遗保护传承的有效路径。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工匠精神的基本内涵以及两者的内在逻辑关系,提出如何加大社会力量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如何以人才培育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融入高职教育课堂,以及探索融媒体时代数字化技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研究三个主题,借以引起全体社会成员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重要性的认识,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
防范非遗生产性保护中“异化”行为的对策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加强了社会各界保护的共识,另一方面也加快了文化形态异化的进程。而解决保护、开发、破坏这场博弈的最佳方式,基本前提是要对非遗的形态和内容有整体、客观、科学的认识,以及文化交融对于非遗发展的必要性和必然性,采取慎之又慎的发展态度,建构在大传统视域下由各级地方政府、文化行政部门、专家学者、传承人组成的综合评价体系,方能在保护与开发这个体系中寻找到自身发展的最佳方式。
-
民间与官方的博弈:“非遗”文化中的仪式传播——基于西和乞巧节个案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申请成功之后,甘肃西和乞巧节形成官方仪式与民间仪式并行呈现与传播的状况。官方仪式传播拓展了乞巧节的知名度与关注度,但乞巧节丰富多彩的文化意蕴不可避免地单向度化,乞巧节的某些传统文化被误读,甚至被重构,进而被消解。本该得到传承与保护的"非遗"文化,在官方仪式与民间仪式的博弈中被共时性消解与强化,媒介的社会调和功能在这一过程中为"非遗"传承提供机会。
-
文旅融合趋势下的非遗资源开发策略 2020-06-01
近年来,上至国家机构改革,下至地方业界转型升级,都在大力推行文旅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资源开发,在这特殊的时代背景下,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面临一些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原则入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模式,提出文旅融合背景下应该如何更好进行非遗文化保护的具体对策,希望可以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借鉴。
-
浅谈新形势下非遗保护与传承 ——以夹江县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活态文化,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近年来,随着“非遗热”的持续升温,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被提升到了空前的高度,各地的非遗保护如火如荼,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本文以四川省夹江县为例,分析了夹江非遗保护的现状及问题,并提出了具体的保护措施。
-
“非遗”视角下客家木偶戏的创新传播研究 ——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 2020-06-01
随着时代发展和多元化娱乐方式的冲击,客家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面临着困境。所幸的是,得益于我国对传统艺术保护力度的加大,自2006年起,一批提线木偶戏被列入了省级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其中梅州市五华提线木偶戏于2008年6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本文以五华提线木偶戏为例,分析其传播优势,探寻其传播策略,进而为客家木偶戏的发展提供思路,提升"非遗"的创新传播力。
-
基于非遗文创产品国际会议论文的对比研究 2020-06-01
本文从非遗文创产品背景出发,收集了十余篇相关的国际会议论文,涉及到文创产品研发、海南黎锦非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通过分类整理比较分析探讨非遗文创产品未来的研发思路,为今后海南非遗文创产品研发策略研究夯实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