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面向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相关法规政策为依托,提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高校艺术设计课程群构建的核心观点。通过比较分析我国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现状,展开非遗传统文化在艺术设计专业的教学实践创新,提出从设计学科构建一套集非遗图案设计、品牌设计、文创产品设计、包装设计和传播设计于一体的课程群教学实践模式,以此活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产品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本文基于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探讨非遗衍生产品的发展路径,使其焕发新的生命活力。通过加强非遗文化宣传与推广、优化非遗文化衍生产品设计内涵、打造非遗文化衍生产品龙头企业、借助内蒙古各级文化产业园区,依托内蒙古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的发展等多视角、多维度的传播途径,对内蒙古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开发提出切实可行的发展策略,进一步发掘内蒙古地区非遗文化的内涵和审美价值,拓展新的发展模式,实现非遗文化传承与现代审美、产品功能的统一。这不仅有利于提升地区非遗文化衍生产品的知名度与影响力,更有利于对内蒙古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展。
-
新媒体背景下影视剧对非遗传播的影响 2020-06-01
最近几年热播的大部分电视剧都融合了非遗的元素,在电视剧本身内容的基础上,又融合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保留了原来的欣赏性,还让观众了解到更多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在影视剧的推动下,以现代人更容易接受的方式,走进来千家万户的大门,同时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了更多新的途径。
-
恩施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生存状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不同于物质文化遗产,主要采取以人为主体、借以实物这一形式进行活态传承,故传承人在其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本文以恩施地区非遗传承人为视角,通过实地走访调查,全方位呈现他们的生存现状,并对非遗的可持续传承提供几点思考角度。
-
国家非遗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及其促成的关键因素剖析 2020-06-01
采用文献综述法、访谈法(传承人)以及实地考察法对利川肉连响的现代传承进行研究,并对现代传承方式促成的关键因素进行剖析,以为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提供参考.研究表明:传承人刘守红构建的1+6~+的立体化传承模式大大推动了肉连响的发展,实现了非遗文化真正意义上的活态传承和基于现实社会的流变,而其成功主要得益于建立政府主导、部门负责、保护单位履职、社会参与的全方位管理模式;积极的申遗,纳入政府保护行列;适度的对肢体动作进行创编,使之更加体育化、生活化、大众化;以校园为载体,实现校园传承;以高校为依托点,建立高水平的专业研究团队;继承并创新,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的传承注入不竭的动力等因素.肉连响的现代传承值得其他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借鉴.
-
“互联网+”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与发展 ——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将“互联网+”向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延伸,推动合肥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的智慧开发、传承、发展。以依托包公故事的合肥包公园为研究对象,在“互联网+”智慧旅游的背景下,对其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借助时代契机、提炼非遗深度精髓、搭建非遗一体化、增添非遗科技体验、革新非遗旅游纪念品、丰富非遗旅游媒介等对策,实现合肥非遗包公园旅游“活”起来。
-
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现状研究的调查报告 2020-06-01
数据库作为信息资源系统整合的核心和基础,可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的保护和保存。本文通过对比国内与国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现状,并以西藏自治区非遗数据库为例,总结出国内现阶段非遗数字化中的不足,从中找出我国非遗数据库发展的突破口。
-
“一带一路”视域下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认同 2020-06-01
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本文透过"一带一路"的视域,分析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以"一带一路"为机遇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着眼政府、企业、高校、传承人四个视角的策略与合作,寻求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性保护和继承性保护的途径,创新性地在保留非遗文化本真的条件下,实现非遗文化的产业化.将传统文化融合现代生活,以经济发展带动文化发展,形成良性循环.通过文化经济发展,满足集体身份识别和认同,在多种文化发展兼容与冲突中,增强国民的文化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