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文化校园传承教育校本课程资源开发实践与探索——以徽县职业中专学前教育专业为例 2020-06-01
依靠职业教育传承非遗技艺、弘扬工匠精神是非常有效的途径。在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形势下,让非遗成功走进校园是传统文化可持续、创新发展的重要举措。本文从中职非遗文化校园传承和技能培养实际出发,探索疫情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传承教育的有效措施,从专业实践教学中培养非遗传承人才入手,开发建设校本课程资源,将非遗文化渗透到专业技能教育实践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校园传承教育探索有效的途径。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对中国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重要作用,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需要建设一个系统性的“复合主体”。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的“复合主体”是由非遗传承人、政府和文化事业机构、学校、企业和社会共同合成的一个有机整体,这些组成主体之间彼此互相依赖、联动互通,具有行动关联性。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过程中,“复合主体”充分发挥教育的作用,利用好地方非遗资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从而完成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传承创新。
-
基于小剧场戏曲试论中国非遗剧种的生存发展 2020-06-01
21世纪以来,一批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陆续被公布。在这些非遗名录中,"传统戏剧"所占比例较大,戏剧项目逾百。由此可见,中国戏曲剧种逐渐被纳入非遗名录当中,可将其冠名为"非遗剧种"。本文结合现有非遗工作状况,以及对小剧场戏曲的实际创作过程,剖析中国非遗剧种之"前世今生"。
-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商业转化途径研究 ——以滑县木版画为例 2020-06-01
文章旨在探究精准扶贫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商业转化途径。分析了精准扶贫重要思想的发展和滑县木版画的地域特点以及艺术特色,再根据此背景分析提出发展非遗旅游文化产业、工业和手工业结合方式生产、进行现代化再设计、打造地域特色品牌和与新兴科技结合的符合时代发展的滑县木版画商业转化的五种途径。在精准扶贫的背景下,非遗进行符合时代的商业转化有助于形成多赢的局面。
-
非遗项目融入高校民族器乐教育刍议 2020-06-01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全面铺开的今天,高校教育有责任也有能力传承非遗技艺。在普通高校的民族器乐教学改革中,进一步明确培养目标——文化的传承者,并以此做为教育实施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传承""创新""研究"之间建立紧密的联系,不断完善课程体系结构,使其环环相扣,培养"传""承""研"三位一体的合格人才。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互动 2020-06-01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关注,现如今,越来越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为旅游资源.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旅游开发也就成为必须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先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下文统一简称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进行分析,然后就实现两者良性互动的有效措施进行探究.
-
非遗保护在博物馆中的发展问题及对策探析① 2020-06-01
随着新博物馆学运动的兴起,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博物馆为依托有了进一步亲近大众和传承保护的机会。但在非遗保护与博物馆发展过程中,受非遗自身性质、博物馆展陈局限、时代审美变迁等因素影响,很多丰富的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更好地在博物馆中展示,非遗本身如何传承发展,都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更有非遗项目面临消逝的尴尬境地。该文梳理非遗保护在博物馆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相关应对策略在当下具有现实意义。
-
用非遗的眼睛视析当代群众文艺创作 2020-06-01
随着社会的进步于人们精神观念的发展,对中国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给予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优秀的历史精华,以各种形式出现在群文活动中,促进了当代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群众文艺创作也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起到良好的传承与保护作用.因此本文将从非遗的角度来探讨当代群众文艺创作,首先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群众文艺创作具有的重要意义,然后提出以公众需求、创新发展、作品性质为导向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应用到当代群众文艺创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