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路径 2020-06-01

    本文通过对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前景的深入分析,分别从全面认知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内涵、提高非遗文化资源利用,建设美术类非遗文化产业综合性园区、增强非遗文化附加价值,依托不同规模文化节日及文化展览会、提升非遗衍生产品产值,积极借助并运用现代网络平台与资源、扩大衍生品的宣传效果,通过各大高校优质专业人才培养资源、有效开发文化创意产品等维度,提出了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衍生品产业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旨在能够在有效继承弘扬与保护美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拓展其衍生品产业化发展渠道,充分将其资源有效整合,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产值。

  • 这就是前童元宵行会 2020-06-01

    非遗小名片每年正月十四、十五两天,宁海县前童镇都要举行元宵行会。前童元宵行会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民俗及民间宗教文化活动,源于明代。大家鸣锣开道,铳声炮声震天,抬出鼓亭、抬阁,转起秋千,看大戏,赏花灯。非遗小贴士——前童元宵行会2014年12月,前童元宵行会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成为一张熠熠闪光的文化“金名片”。

  • 传统非遗文化纪录片摄制的技巧 ——以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例 2020-06-01

    传统手工制瓷纪录片《匠心冶陶》为研究手工制瓷技艺留下了宝贵资料,对研究景德镇陶瓷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价值.文章以该纪录片为例,探索在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背景下的"非遗"文化类纪录片摄制问题技巧

  • 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化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是如今文化工作的重要部分,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点在于技艺能够得到传承。电视综艺节目能够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活性,使得非遗成为活态文化呈现在受众面前。非遗进入综艺节目,从节目的形式、内容、主题都能实现融合,既能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又能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弘扬优秀传统文化,进而彰显文化软实力。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面临极大挑战,电视综艺节目可兼顾娱乐性与文化性,使非遗得到有效传播与发展。

  • 曲艺类非遗的高校音乐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运用价值探析 ——以浙江音乐学院为例 2020-06-01

    在加强高校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专业内涵建设和课程建设的新形势推动下,以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为例,结合曲艺类非遗的特质,从文化传承、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学科共享四个方面,可较全面地了解曲艺类非遗在独立建制音乐学院音乐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的运用价值。在促进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多能一专”发展的同时,应注重曲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与推广工作。

  • 非遗达州石桥火龙在服装上的研究运用 2020-06-01

    达州石桥火龙是达州石桥镇的一种民俗活动,作为达州地区最具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复兴的需求下各地区的非遗地位也越来也重要,通过将非遗石桥火龙和服装设计相结合,以探索不同的发展路线来复兴我国的优秀文化。通过面料、廓形的方面来展示石桥火龙在服装设计中运用的有利之处。

  • 织造技艺非遗传承老龄化问题与年轻态传播策略 2020-06-01

    为了推动以织造技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非遗的年轻态传承至关重要。采用数据分析、田野考察、人物访谈、案例研究、问卷调查等研究方法,对中国的织造技艺非遗传承现状进行了研究。通过调查全国与织造技艺相关的38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和46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发现:传承人年龄均在50岁以上且平均为67岁;省、市级地方代表性传承人也存在严重的老龄化现象;织造技艺非遗项目呈现产品老龄化、产能衰微、传播方式难以吸引年轻群体等问题。针对国家需求和年轻人的认知缺失,提出了产品年轻态、传播方式年轻态、构建非遗保护生态圈、宣扬家国情怀这四种年轻态传播策略,以促进织造技艺的传承与创新。

  • 基于政府职能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以南溪号子为例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是其所属民族独特的文化基因。然而在全球化、信息化的浪潮中,包含许多传统文化与习俗的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当前我国政府已经开始重视这一问题,并在非遗文化保护中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在非遗文化保护中还存在不足之处。本文以南溪号子这一首批被纳入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例,通过政府职能视角下探索其传承与发展中所取得的成就与存在的问题,根据我国的政府职能的特点和优势,探讨如何提升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的保护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