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精准脱贫视角下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策略 2020-06-01
针对当前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缺乏操作性运用的困境,从精准扶贫视角切入,围绕"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核心理念,对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市场化手段与路径进行探析,通过运用城市开发理念、激活农村要素资源、创新乡村旅游模式、聚焦健康养老领域等方式,形成农村非遗保护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共生的"命运共同体",从而构建起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有效运行的市场化机制。
-
“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职艺术课程教育 2020-06-01
“互联网”+ 理念自被提出之日起,已引起国家社会与团体的高度重视,时下“互联网”+ 经济已然在国内风生水起,“互联网”+ 非物质文化遗产模式亦有相应案例,它将传统意义上的单对单的传承,转换成放射性的一对无限传播,使“互联网”+ 非遗技能传承的单对多成为现实。与此同时,“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依托互联网络传播将非遗传承和教育联结。在“互联网”+ 新业态中,再建非遗生活环境,营造非遗活态虚拟社会,用“互联网”链接非遗消费群体,令“互联网”异地同时教授,最重要一点,“互联网”+ 高职艺术课程教育,对于开展原生态非遗技艺重构,回归非遗技艺传承背景均成为可能。
-
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本文采用 GIS 空间分析方法和应用定量统计法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空间结构特征及旅游响应分析。研究表明:(1)宁波市非遗项目类型多样,数量呈梯队状分布。类型分布全面,数量差异明显;(2)空间分布呈“一核心、四分翼”并举的分布特征,地域性明显,区域间资源组团分布;(3)在空间类型分布上具有鲜明的聚集特征;(4)宁波市非遗的挖掘、保护、开发和创新对区域的旅游发展具有极其明显的推进作用。市级非遗项目旅游贡献数值上仅次于国家级非遗。
-
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模式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大多是以口传心授为主,难以实现规模化、系统化的发展,因此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形势不容乐观。基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职业院校非遗传承人培养,强调工学结合、多元化培养,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非遗文化的传承成本,全面提升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优势,是一种非遗传承人培养的新范式。
-
对“一带一路”背景下环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外宣翻译研究的几点思考 2020-06-01
在“走出去”政策和“一带一路”发展背景的推动下,我国的经济和文化的对外交流程度得到明显的提高。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加,我国也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的发展与宣传。环北部湾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国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瑰宝,对其进行外宣翻译能够有效促进相关文化的推广。文章就环北部湾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宣翻译进行研究,从其发展现状出发,结合非遗文化的外宣翻译特点,提出几点建议,希望能够促进相关外宣翻译的发展。
-
跨文化纪录片对中国非遗的间性叙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简称"非遗")对外传播有助于推动各国文明的交流互鉴。跨文化纪录片是中国非遗对外传播的重要载体。在创作过程中,需要遵循间性叙事的原则,在叙事目的、叙事理念和叙事策略等方面消除自我中心主义,融入他者文化思维,促进多元文化主体间的对话。间性叙事能够实现非遗价值意义的共享和认同,达到建立文化共同体、情感共同体和价值共同体的全方位传播效果。
-
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商标保护实证分析 2020-06-01
中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重视,但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尚无定论。私法领域中的商标权保护方式,契合于非遗的保护与开发。以内蒙古非遗项目为例,内蒙古非遗商标注册检索数据为3046,大量被"私有化"注册和"囤积",存在偏商业化的隐患。因此,对内蒙古非遗商标的保护,要鼓励合理的商业开发,也要注意非遗传承主体利益的保护,才能实现长久发展。
-
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呈现与传播 2020-06-01
影像是记录、保存、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手段。智能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影像化保护与传播也需要与时俱进。用好人工智能、虚拟现实、5G、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加强新技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与传播领域的研究和应用,使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尤其是年轻一代群体中得到广泛传播,并推动其创新性发展,增强民族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是时代赋予的社会责任。文章分析影像化手段保护与传播非遗的必要性与优势,并提出可以充分利用智能时代的新技术及其应用模式丰富影视创作,进而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影像记录手段;短视频等新兴媒介业态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提供了更广阔的平台;直播带货等电商模式也拉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普通民众之间的距离,尤其对于年轻消费群体认识与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