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探索——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深厚的人文精神、多样化的社会价值理念,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实践性。文章提出非遗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以同济大学浙江学院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例,提出非遗文化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并指出两者共同发展的新路径不仅是对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改革创新的重要内容。

  • 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东莞市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调查研究 2020-06-01

    人以文传,文以人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传与承的合体,传承人是非遗传承的核心,传承人的生存和保护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这一背景 下,以东莞市非遗传承人为研究的切入点,立足于非遗的保护与传承,充分发挥田野调查的作用,对东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生存与保护状况进行全面梳理与分析,对传承人保护以及培育进行探讨,提出政府要培养青年传承人、壮大非遗传承人群体、完善非遗传承人认定制度以及生活保障制度等,以期促进"见人见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

  • 非遗数字化在文化产业中的应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活态”文化,生根于先辈的劳动与生活中,它所承载的是整个民族的文化记忆、精神财富,也是其历史价值和人文价值的体现,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的不断深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运作成为未来发展的方向。结合贵州得天独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利用新兴的数字化技术保护和传承“非遗”是普遍的趋势,分析数字化技术在贵州“非遗”产业化运作中的应用,能够对其产业化发展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提供参考。

  • “非遗”文化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整个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精髓。随着社会各界对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视,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在逐年增加。在国家的重视和社会发展战略的支持下,"非遗"不断渗透在教育教学中。其中大学生教育与"非遗"文化的连接更加紧密。在大学高校中加强"非遗"文化教育的推行,有助于强化新时代大学生的政治思想,强化大学生的文化修养,增强学生民族气节。因此,在大学教学中应注重对"非遗"文化的运用,积极培养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 数字出版物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传播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2020-06-01

    在数字传媒背景下,数字出版物体现了时代特征,也展示出数字化技术的优势。“非遗”文化是传统优秀文化多样性的一部分,将数字出版传播技术融入文化遗产传播中,不仅为“非遗”文化传播提供了契机和机遇,还实现了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创新发展。基于此,文章将探索数字出版物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影响,分析文化遗产创新传播对策,推动数字化发展进程。

  • 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多幅摄影创作 2020-06-01

    湖南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异常丰富,摄影艺术中使用多幅、成组照片,从不同侧面、不同时空的视点对非遗文化进行包围式的记录,使非遗文化有一个全面、立体的维度,内容上也更丰富、更完整,让读者以更加直觉、更加轻松的状态接受非遗文化,并从中获得乐趣、获得教益。

  • 完善保护 薪火相传 2020-06-01

    5000多年的华夏文明古国历来重视文化艺术的传承发展,书画、雕刻、戏曲、舞蹈等无一不展示出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壮阔历史,正是它们在告诉世人,有些技艺,有些人,有些美好的品德,有些家国情怀,不能忘记。近年来,“非遗”作为一个概念在我国已经家喻户晓,并且随着地方、国家和国际层面展开的保护实践及其空前的影响不断深入人心。而在十多年前的中国,人们刚听到“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个名词时,往往都说不清楚这到底是什么遗产。

  • 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保护研究 2020-06-01

    海南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包含拉乌龟、打狗归坡、拔藤、鸡毛球等20项,但因为参与民众较少、开展地域限制和现代体育的冲击,逐渐走进消亡的困境。本文运用文献资料、田野调查等方法,选取地域封闭与民族孤立双重敏感的黎族及其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项目、发展现状、困境制因与发展对策,探寻其非遗价值和历史价值,为传承我国黎族传统体育提供基础性研究,为我国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竞技类运动项目的保护提供有益经验,为建设以传统体育文化为根基的海南岛旅游产业提供具有丰富民族特色的精品体育运动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