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的对策研究 ——以沙井蚝民生产习俗、九江双蒸酒酿造技艺,广绣为例 2020-06-01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人们对文化的消费需求不断增长,非物质文化遗产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为探究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广东省可经营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可经营性非遗")的发展现状、面临难题及未来走向,调研通过问卷发放、实地调研,访谈等调研方法对深圳市宝安沙井水产公司、广东省九江酒厂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富德工艺品有限公司及相关公司,政府部门、民众进行相关访问,并将不同可经营性非遗产业化进行对比分析,力求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可经营性非遗寻找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非遗产业化之路。

  • 乡村振兴战略下宁波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济开发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很高的旅游开发价值,宁波作为国家重要的非物质遗产保护区之一,有着丰富的非遗旅游开发资源.本文通过对宁波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业的发展状况及优缺点作探讨,可以为其它地方"非遗"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 从犍陀罗艺术的消亡谈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20-06-01

    印度次大陆北部是丝绸之路的枢纽,也是希腊文明、印度文明的交汇之处,在那里曾经孕育了享誉世界的犍陀罗艺术,这种艺术风格甚至远播到了数千公里外的中国,然而不幸的是它却在诞生地彻底消亡了,因此考察其兴衰的历程及原因对今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能提供重要的警示和借鉴,在敦煌莫高窟和龙门石窟那些精美的绘画和造像艺术里,我们能感受到丝路西来的气息。在诸多论著中都曾提到这些雕塑与绘画受到了犍陀罗艺术的深远影响。令人无惋惜的是,作为一项活态的艺术——犍陀罗艺术在其诞生地却消亡了,今天的人们已经无从知晓那些技艺精湛的艺术家是如何给没有生命的岩石注入美的灵魂,而只能面对那些历经沧桑幸存下来的精美文物慨叹。因此考察犍陀罗艺术兴衰的历程对今天的非遗保护工作具有很大借鉴意义。

  • 论“非遗”舞蹈在高校舞蹈教育中的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一个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象征,但是在现代化科学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这是对"非遗"文化在高校教育中传承的严峻挑战。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的"东莞经验" 2020-06-01

    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十几年来,广东省东莞市非遗厚积薄发,以传承弘扬为中心,在巩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基础上,创新打造非遗墟市、东莞非遗墟市和粤港澳大湾区城际联盟等平台,并积极促进非遗项目现代化和产业化的转变,开始形成非遗工作的"东莞经验".

  •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的系统性原则及方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作为保护的一种形式,具有重要意义;应当具备系统整体性,避免片面性,尤其是文化空间作为非遗存在的条件不能忽视;在实施过程中是以项目形式完成的,每个阶段的工作必须具有开放性,以保证前后期建设连贯,同时要从观众便利出发做好配套设施建设。此外,非遗展示,包括整个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必须有相应的学理支撑,有足够的学术研究作基础。

  • 浅谈县级非遗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以华坪县为例 2020-06-01

    国内国际非遗法规等政策的出台和非遗相关政府机构的组建与改良,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创造了良好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必然要与旅游业融合发展。本文就如何实现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业融合发展作了初步的研究探索。

  • 保护非遗从娃娃抓起 ——谈苏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十番锣鼓进校园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人民群众密切相关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全人类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以人为本的活态文化遗产,是有着传承性的史诗级文化象征。苏南地区流行的十番锣鼓就是其中之一,十番锣鼓以其独具特色的音乐形式、音乐魅力,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同时它也保留了自身的文化内涵,保留了所属它的时期的独特魅力。我们要加强非遗的保护,利用学校这个培育祖国未来青年才俊的好场所,让十番锣鼓文化进校园,让孩子们从小就意识到非遗的重要性,并为保护非遗献计献策,增强大家的文化保护意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作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