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博爱县柏山窑院保护方法的探究 2020-06-01
传统手工工艺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与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对非遗的保护措施以关注工艺本身为主,而忽视其所依托生存空间,使两者在发展中逐渐剥离开来,失去发展的平台。本文结合柏山村柏山窑院现状问题,基于可持续发展原则,从院落建筑、空间功能提升、村落环境整治三方面,探讨传统手工工艺的保护与利用对策。
-
文旅融合环境下公共图书馆对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安徽省公共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公共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和宣传上已经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取得了良好效果。在文旅融合环境下,公共图书馆界应在理念和方法上加强融合、合作和创新,在收集、制作并保存非遗文献的基础上,采取讲座、展览、培训与研学游相结合的多种方式,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
-
关于"一带一路"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问题探讨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带一路"的文化支撑,"一带一路"给非遗带来了新的生机,二者相辅相成.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在联合申报与实施,在传播展演等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积累,同时也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和问题.因此本文对"一带一路"沿线的建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等问题,提供有效的解决策略.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认定制度的完善策略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历史文化传承中的宝贵财富,非遗保护的重点目标即传承人保护。目前,非遗传承人的生活处境极为艰难,并随时面临失传危机,且传承认定制度尚不完善,传承制度有所缺陷。基于此,文章对非遗传承发展及问题展开分析,并提出完善非遗认定机制,加大扶持传承人力度等建议。
-
工匠精神视角下非遗文化助力高职校“三全育人”机制探索 2020-06-01
三全育人总要求下,高职校育人工作的广度、深度、独特性都面临更高挑战。高职校利用极具地域特色和文化个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着眼新时代高职学生强烈个性化发展倾向,推广非遗文化进校园,推进以深度参与为主要特征的"沉浸式"、"交互式"学习方式,既能提升相关专业学生的专业水平、促进学科建设与发展,又可在整体提升大学生审美素养与人文情怀、丰富和完善知识结构、激发创新创业激情、学习与践行工匠精神等发面发挥重要作用。
-
“浚县泥咕咕”的数字化开发与传承 2020-06-01
为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顺应数字化趋势,进行数字化传承。通过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浚县泥咕咕”,采用科技与艺术相结合的手法,利用3D Mapping技术与leap motion技术,结合3D打印手段实现个性化定制及相关衍生品的开发。实现数字化传承理念。使非遗文化“浚县泥咕咕”向数字化的转型符合当下社会发展的活态传承,打破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陌生感。
-
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微信公众号影响力的对策 2020-06-01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社会背景之下,新媒体技术也获得了快速发展,有效地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途径。而以微信为代表的手机媒体更是有着相当数量的使用群体,以用户数量为依托的微信公众号兼有传播迅速的特点,将会展现出文化传播中特有的优势。政府机构要认识到微信公众号的优势和作用日益凸显,要着力打造官方公众号,并进行专门维护更新,也要注意增强互动性。拓展公众号的用户覆盖面、开展报名参加非遗体验等活动和重视公众号内容建设,从增加推送文章质量和数量等方面入手,努力扩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微信公众号的影响面。
-
“非遗”保护视角下民俗民间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思考——以甘青黄河流域“羊皮筏子”漂流活动为例 2020-06-01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视角,对甘肃、青海黄河流域“羊皮筏子”的历史渊源、文化变迁、保护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研究表明:“羊皮筏子”目前存在着传承人员断层、运作管理无序、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研究认为:加强对“羊皮筏子”传承人的资格认定、资金扶持,建立专门管理机构;大力宣传加强文化意义上的保护;规范管理保证“非遗”视角下的传承;借力“黄河”打造体育旅游中的品牌;依托赛事加快产业模式下的发展等是“羊皮筏子”传承与发展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