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传统民俗文创与沙湾古镇老龄化产业的互动探索 2020-06-01

    当今中国已进入快速老龄化的社会发展阶段。根据政府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策略,本课题采用社会学研究方法,以广州市沙湾古镇作为实证研究对象,对沙湾老龄化现状进行实地调研;对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程度和文化产业现状进行分析,推动当地老年人群体与回乡青年共同进行传统文化创新创业;旨在探索出一条多元融合式的老龄化文创社区发展模式。本文明确指出当下中国进行的文化建设,需要以多元化融合和多方受益为建设目标,将年轻一代的文创理念优势、人力资源优势与非遗文化传承、老龄产业链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最终打造出"老有所用,少有所为"和"老有所为"的老龄事业理想家园。

  • 烟台艺术学校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校园传承 2020-06-01

    烟台地区有着丰富多彩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为使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后继有人,自2017年始,烟台艺校美术绘画专业开设多门非遗课程,大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艺术校园传承。通过认真调研,结合专业人才培养需要,学校先后将剪纸、绒绣纳入学前教育课程体系,将泥塑、葫芦烙画纳入美术设计课程体系。聘请了剪纸非遗传承人李强、绒绣非遗传承人朱东德、葫芦烙画非遗传承人赵善臣、胶东彩塑传承人陈玉录为学校客座教授,建立以这些大师名字命名的4个名师工作室。学校还根据非遗课程教学实施的需要,投入10多万元不断添置相关教学设备

  • 试析非遗视域下我国传统民族音乐的推广和传承 2020-06-01

    音乐是民族文化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经济水平高速发展、中西方交流日益繁荣的当代,民族音乐的传承和推广受到了空前的关注,成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重要的课题.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入手,分析民族音乐在非遗语境下传承和推广工作的重点,希望可以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 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角度谈服务设计的价值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涉及众多物质资源、设备与人员之间的部署与安排,其中传承的内容是具有服务属性的非物质体验,其核心载体是传承人。服务设计的引入可以为传承人与用户创造共同价值,通过合理地整合相关资源,打通传承活动中"台前""幕后"的合作壁垒,为实现非遗的活化传承奠定基础。

  • 现代传媒语境下“非遗”的保护与传承——以安新县增庄邵氏高跷为例 2020-06-01

    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体之一的现代传媒,在近年来的"非遗"保护运动中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一方面,现代传媒凭借其诸多优势推动了以"非遗"为代表的传统民俗文化的发展;另一方面,在媒体强大的话语权和同化作用下,"非遗"事项也正遭受着来自外部的强势价值评判,以及媒介化过程中"标准化"和"去语境化"的困境.因此在"非遗"的媒介化保护进程中,现代传媒应充分尊重"非遗"传承人对其所持"非遗"事项的价值判断,并以此为依据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在与"非遗"传承人以及政府、学界、商界等其他"非遗"保护主体的共同磋商之中,找到一条兼顾经济发展、传统文化保护、社区繁荣建设的共赢之路.

  • 黑龙江省积极开展餐饮业非遗保护工作 2020-06-01

    中国民生最大的政治就是老百姓的"吃饭"问题,而吃饭又不是简单的舌尖上的欢愉,它包含着生存的智慧,对天地人的认知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黑龙江省从抓好餐饮业非遗项目入手,积极开展餐饮非遗保护工作,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一、成立黑龙江餐饮类非遗保护与传承研究课题组并展开工作由黑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牵头,成立

  • “非遗产业化”陷阱与对策 2020-06-01

    近年来,随着“生产性保护”概念的流行,关于“非遗产业化”的理论和实践日益兴盛,备受学界、商界、旅游界乃至政界关注。“非遗产业化”是当前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个重要途径,但不论在理论还是实践上都存在诸多待商榷的地方,我们一定要认清当前“非 遗产业化”中存在的陷阱,谨慎行事,勿踏雷池,避免将保护性行为变成了破坏性举动

  • 完善体制机制 加大非遗保护力度 2020-06-01

    市十五届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听取和审议了《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草案二次审议稿)》(以下简称条例),共有17位常委会组成人员和1位列席代表发表了意见。委员和代表认为,条例充分吸收了一审意见,进一步完善了非遗保护体制机制,更加突出了本市非遗保护特色;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