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课堂教学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式的探索——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 2020-06-01
在国家大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各项举措中,将非遗文化引进高校的课堂教学,可谓是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和途径。这一措施将辐射到更多的下一代接触和认识到祖国的文化瑰宝,传承民族精神。本文以珠海市三灶民歌为例,在教师团队深入三灶地区进行生活体验以及对"三灶民歌"的老艺人们进行采访后,就三灶民歌的历史和现状进行了相关的收集和整合,进而就如何将三灶民歌引入学校的课堂教学做出了一些思考。
-
广东省音乐类非遗在高校保护与传承的调查研究 2020-06-01
广东省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数量众多,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有机组成部分,具有内涵丰富、自成体系、多重价值等特征。本文通过对十所具有代表性的广东省高校在音乐类非遗保护与传承方面所开展的教学工作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了解现状,分析目前工作中存在的优势与不足。
-
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与传承 2020-06-01
平阳木版年画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蕴含着高超的技艺水平和独特的美学价值,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平阳木版年画的发掘与保护一直是非遗传承人的研究方向,但由于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起步较晚,在传承方面仍存在诸多困境.本文将从平阳木版年画的发展、困难、保护三方面展开论述,为平阳木版年画的传承寻找新的道路.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二)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徐艳丰秸秆扎刻徐艳丰,1952年8月生于河北永清,高粱秸秆扎刻民间工艺开创者,中国扎刻艺术大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民间工艺美术家”称号。他的扎刻艺术被国内外专家誉为“东方构成学的典范”“中国一绝”。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
以“两创”方针为指引加强怀化市非遗保护与传承工作的思考 2020-06-01
怀化市地处大湘西地区,位于武陵山脉和雪峰山脉之间,有52个民族在此繁衍生息,蕴藏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近年来,怀化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在强化政府行为,明确保障机制,严格依法保护,创新管理模式,宣传展示品牌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应看到,怀化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工作也面临着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偏远乡村项目濒临消失、保护和传承人才匮乏、知识产权保护等挑战。在我国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的今天,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应按照“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方针,在履行非遗法律赋予的职责,落实非遗保护与传承资金投入,加强非遗系统自身建设,提升履职能力,加强非遗研究、品牌构建,推动当地人懂当地文化,遵循“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等方面做出更大的努力。
-
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消费研究——以大连高校学生为例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在演出市场中呈现出繁盛的势头,如昆曲青春版《牡丹亭》、大型民族乐剧《又见国乐》等。此类文化产品受众群体中,大学生是最具开发潜力的消费者。本文阐述了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基本概念,并以大连地区高校学生为受访者,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对非遗表演艺术类文化产品的消费情况,客观描述、分析问题之后,思考并探讨培养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产品消费兴趣的有效途径。
-
数字信息技术与非遗保护的问题与反思 2020-06-01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数字摄影和录音、二维或三维扫描、虚拟现实、数据库、搜索引擎与宽带网络等现代信息科技手段,对非遗信息的储存、检索、传输和分析提供了有效的帮助。在此过程中,一方面是各种成熟的技术形式的涌现;另一方面也对基于信息技术的保护方法、实践目的和工作手段提出了新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