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保护视野下的新编川剧研究 2020-06-01

    川剧是经国务院批准,第一批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地方戏曲剧种。川剧之所以需要“国家级”保护,是因为原本剧本甚丰、观众极多、影响巨大的川剧如今日渐式微。传统戏曲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我们大力保护以川剧为代表的传统戏曲,就是在守护我们民族文化之根。本文基于非遗保护视角,浅析川剧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新编川剧对传统川剧文化元素的传承与发展。通过此次研究,探寻新编川剧的创作方法,为传统戏曲的传承、保护工作创新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体验式传播路径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了中华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被誉为历史社会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是维护我国文化身份和文化主权的基本依据。新时代,在全社会普遍重视和关注文化多样性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传承、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非遗”保护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 让非遗流行起来 2020-06-01

    从2005年国务院第一次提出要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开始,我国的非遗事业已走过13年的时间,现审批通过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达到了1372项,其中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在《延禧攻略》和《如懿传》两部清宫剧中展现了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美,让很多年轻人了解非遗、了解中国传统手工艺的匠心。可以说,非遗不仅是中华民族的DNA,更是我们的根与魂。

  • 纪录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价值研究 2020-06-01

    纪录片是信息时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和传播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不但符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化保护和传播的要求,并且它作为一种艺术表达形式,通过叙事和视听艺术的结合,能够完整的记录和传播非遗文化与民俗技艺。通过纪录片这一有效的载体保护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使得非遗的保护工作初见成效。文章以淮阳县太昊陵庙会和“泥泥狗”为对象,就如何更好地发挥纪录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提出建议。

  • 陕西省省级非遗项目的旅游响应研究 2020-06-01

    研究陕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提升以非物质文化资源为精髓的陕西省品牌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本次研究主要探索了非遗与区域经济和旅游间的响应关系,研究发现省级非遗的申报成果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发展水平均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

  • 传统与现代: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博物馆建设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的珍贵财富,我国极为重视对非遗的保护,逐渐出台多种政策和法律,推进数字化保护进程。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了建设数字化非遗博物馆的重要性,其次提出了数字化保护非遗的措施,最后提出了建设数字化博物馆的策略

  • 建立非遗电子档案的紧迫性和几点建议 2020-06-01

    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多种多样的民族文化艺术,同时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来越多.但是在全球化的局势之下,我国的非遗项目受到冲击,其保存与传承都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因非物质文化遗产多为无形、多元、民间的存在形式,所以其保存方式需要进一步的改革更新.为改变以上问题,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电子档案就尤为重要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