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非遗文化传播经验思考 2020-06-01
本文以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例,从社会教育、展览举办和国际交流合作三个方面介绍了博物馆主要传播手段的使用和效果。希望以此能够促进非遗文化更多地走进千家万户。
-
胶州“非遗”——茂腔、秧歌登上国际舞台 2020-06-01
拥有4500多年历史的胶州,仅省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6项,其中胶州秧歌和茂腔更是双双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成为胶州的"文化特产"。而胶州并未将这份独有的"非遗"优势束之高阁,而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将这项非遗以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传播出去,登上国家大剧院舞台,甚至赴欧洲巡演,打响了这块响当当的文化招牌。
-
非遗产业化过程中政府的角色模式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身份之象征和精神传承之载体,更是民族文化繁荣昌盛的重要标志。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主要由地方政府、第三方组织及社会群众等三个群体完成,其中地方政府在该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承担起非遗的传承保护以及产业化过程中的主要责任。黎锦作为海南黎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以一种无声的语言诉说着海南黎族几千年历史的沧桑,表现着黎族文化的点滴,凝聚着黎族人的血与魂。但黎族由于没有自己的文字,所以黎锦一直以一种黎族特有的方式来传承。现代科技文化的急速变化以及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对没有文字传承的黎族人民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使黎锦时刻面临后继无人甚至是失去传承的危险。但如果黎锦手艺能够成功产业化,不仅能够对其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而且还可以极大的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进而解决贫困以及就业等问题。
-
《乡里乡亲》创作与楚剧“非遗”的活态传承保护 2020-06-01
楚剧自2006年登上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生存环境由纯粹企业性质直接推向市场,转向以保护与传承为主,逐步从个体技艺传承到剧团创作与演出等多个层面推进。大批楚剧民间剧团的兴起,多层面的观众涌入剧场等现象,虽无法与昔日戏曲繁荣时的红火同日而语,但楚剧专业剧团在"好戏不多,烂戏不少"的现实环境下,依然有较为成功剧目创作项目,将楚剧"非遗"的活态保护与传承处置得恰如其分,则是可喜的进步。
-
“非遗”时尚超出想像 2020-06-01
《延禧攻略》在这个夏天赚够了话题度,也让非遗再次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不久前举办的2018上海设计之都活动周中,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其中最亮眼的元素之一。400余件非遗跨界作品为观众展示了非遗传承人与设计师的妙手匠心。
-
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探析 2020-06-01
少数民族"非遗"是一个民族经历长久历史和社会变革后留存的文化印记,具有很高程度的社会属性,包括了本民族的思想、文化特征以及宗教信仰等等.国务院公布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有少数民族的鄂温克民俗文化和桦树皮制作技艺.对这些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是每一个华夏儿女的基本职责.本文阐述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现状,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面临的问题及其措施进行了探讨分析.
-
守望 2020-06-01
守望,是一颗种子,等候一树花开。守望,是坚守与展望,是……有人说:“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我深以为然。那些“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的美景,那些“酒醒还醉醉还醒,一笑人间今古”的狂傲,那些“空惆怅,少年豪放,莫学衰翁样”的感慨,早已在文化的传承上出现了断档。韩国将端午节申请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在进一步筹划将“活字印刷术”“韩医”等申请为非遗。反观我们中国,却使传承几千年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