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新古典“结构—功能论”: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现代产业发展的内源性动力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利用一直是学界争论的焦点。通过对广东省茂名、湛江两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现象的实地考察,选取拖罗饼、笪桥黄瓜干、化橘红中药文化和吴川月饼等典型案例,基于新古典"结构—功能论"视角进行了深入研究,认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产业发展中不仅可以表现出新的功能,而且可能形成不同形式的新的结构,以一种新的结构—功能作用于现代产业;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可以从小规模的家庭作坊开始,通过企业化运作,逐步实现规模化,而且还可以在不同产业中以不同的形式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链和区域现代化产业集群,拉长"非遗"项目的产业链条。
-
“非遗”保护视野中的马克思主义论析* 2020-06-01
在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及其保护传承问题上,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使我们对"非遗"有了新层面的认识;同时,"非遗"的生成发展也印证着马克思理论的科学性。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当可帮助我们在理论与现实的不断往返中,去找寻那条前景广阔的"非遗"保护之路。
-
数字化传播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像记录与有效活用研究 2020-06-01
数字化技术的进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带来了新的方式和媒介,以新媒体为基础的“非遗”影像记录制作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发展迅速,而我国针对“非遗”项目开展的影像数字化采集与传播工作仍任重道远。我国要解决“非遗”影像记录的保存与利用问题,首先需要探讨“非遗”影像记录开发与活用的手段与模式,通过整合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表演传承人等群体力量进行“非遗”影像记录工作,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推广。其次亟须建立科学系统的评价体系,在借鉴学界已有开发利用评价体系基础上,以资源禀赋、承载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三个子项构建“非遗”开发利用评价体系来规范开发利用行为,防止对“非遗”影像记录的过度开发和滥用。“非遗”影像记录可用于数字化博物馆、体验式文化旅游等多个领域实现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在“非遗”影像记录的二次利用和创作过程中,必须重视与此相关的著作权问题,妥善处理影像制作者、开发利用者与表演传承人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
非遗图像语义信息本体构建及其关联数据存储和发布研究 2020-06-01
[目的/意义]图像资源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中扮演重要角色,非遗图像语义信息本体构建及关联数据存储和发布研究,有助于拓宽非遗数字资源保存、展示及服务工作思路。[方法/过程]针对现有非遗数字图像资源在组织呈现过程中存在的图文单一排序问题,设计了一种面向非遗图像的语义本体模型,在本体开发软件Protégé上完成编辑以及实例化,根据本体模型设计了实体存储在二维表中的概念模型,并且借助D2RQ平台将关系表转换为RDF格式数据,实现对外发布。[结果/结论]实现关于非遗图像资源的复杂语义网络,为多媒体领域本体提供一种从现有的线性信息呈现方式到多元化的非线性关联数据呈现方式。
-
可持续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新理念* 2020-06-01
2016年,《实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业务指南》新增“在国家层面保护非遗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容,从“包容性社会发展”“包容性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发展”“和平与安全”四个方面将非遗与可持续发展联系起来,鼓励各国从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制定非遗保护政策和措施。从非遗国家级名录项目评审标准、名录代表性、保护实践方面看,我国非遗保护还未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结合起来。为此,开展相关研究,修订国家级非遗名录评审标准,增强非遗名录在可持续发展主题方面的代表性,调整非遗保护实践,才能推动我国非遗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相结合。
-
基于地域性的武夷山竹筏育制场设计*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凭借自身的独特魅力已成为一种新型的旅游资源,国内不少旅游景区将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的旅游景点进行打造,与其配套的非遗展示工厂便随之出现。由于产品本身独有的地域特性和建筑所处的特定环境,位于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在创作层面往往对建筑地域性有着极高的表达诉求。通过对武夷山景区内部的非遗展示工厂竹筏育制场的详细介绍,从地域性视角对该项目进行了深入评析,为未来国内景区非遗展示工厂的地域性创作提供一定的启迪与参考。
-
基于眼动仪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体验研究 2020-06-01
目的通过可用性与用户体验设计中的研究方法,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视觉的体验设计,得到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视觉构建方式与用户体验需求。方法通过眼动仪实验与访谈获得用户注视非遗平面海报的热点图、轨迹图和注视区域图,从用户体验与可用性角度,基于眼动实验的有效数据详细探讨针对可视性非遗文化的体验现状和视觉构建。结果从可用性的角度出发提出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平面设计的体验需求,结合眼动实验的定量分析结果与访谈用户的定性分析结果,提出针对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的若干合理性建议。结论基于眼动实验结果提出的非遗平面设计视觉体验构建有助于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的高效率传递,在可用性的基础上改进用户的视觉体验,助力非遗文化传播。
-
民俗博物馆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的研究 2020-06-01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受到国家重视。民俗博物馆的建设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之间关系密切,相辅相成。本文旨在根据拉斯韦尔的5W模式,分析民俗博物馆与非遗传播的关系,并对当代语境下如何进一步推动民俗博物馆发展提出合理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