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高校非遗课程如何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重要的文化遗产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文明与民族精神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但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还不够完善,不利于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合理的立法保护。本文简单分析非物质文化知识产权保护的必要性,并就高等教育课程如何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研究加以探讨。

  • 11月相约昆明,非遗大会将迎新“风景”第三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在北京咏园召开 2020-06-01

    “文化和旅游就像诗和远方,二者的渗透与融合是一种互动要素资源的整合,纺织非遗应该在文旅融合中贡献一份力量。同时,非遗工作应与当代生活相结合,为人们的美好生活愿景提供更有品质、更高品位且偏向‘轻奢’的产品。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智力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路径——以苏州现状为蓝本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传承与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与现代需求完美结合,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在兼顾遗产"传统保守"与"创新传承"两个维度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以苏州现有国家、省、市三级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为蓝本,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面临问题的实证分析,提出"分类施策、共合保护"模式,即鼓励由传承人为代表的从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群体在各领域创新注入新时代内涵,由政府统领各研究机构、社会组织和企业共同参与,对传承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作出的创新性智力成果给予知识产权保护,以期进一步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群体的创新活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提升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

  •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逻辑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智能化传播的数字技术赋权特征主要体现在智能与仿真技术的运用及声音、语言和图像技术的融合两个侧面。人工智能综合利用了计算机识别、图像仿真等工具,最终形成非遗资源数据库技术赋权的智能体,它借助于成像技术,产出与非遗资源相一致的仿真场景,有效推进民众走进非遗的"内心世界"。非遗资源的数字技术赋权过程有助于压缩非遗承载者自身对数字技术认知的差距和差异,提升对非遗资源档案的处理效率,优化传统非遗资源的传播流程。因此,要对传统非遗资源进行搜集和整理,形成非遗信息的数据库,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对非遗信息进行传播和利用,从整体上对非遗资源进行改造和弘扬。

  • 湖南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 2020-06-01

    [研究意义]湖南省是一个多民族省份,民族文化底蕴深厚,非物质文化遗产形式多样,但对于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统计和分析不够完善,导致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申报和实施难以开展,研究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是提高非遗保护水平的重要路径。[研究方法]文章以湖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4批省级染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为研究对象,通过素材收集、归纳整理、数据分析、图文展示,系统分析湖南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类型、特征与地域分布状况。[研究结果与结论]整理发现:湖南省省级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少,占省级总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比8%,主要分为纺织、印染、刺绣、服饰四类;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地域性整体呈现出以湘西为主的非遗产集聚中心向其他地区非均衡式分散的演化特征;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等多方面因素对湖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性空间和时间分布产生影响;非遗的保护与升级对实现经济的可持续、文化的协调发展来说至关重要。

  • 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探究 2020-06-01

    当前文化传播日益数字化,使得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体验经济是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以消费者为中心的经济活动,其相关理论可对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产生一定积极启示。为此,本文研究了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传播策略,分析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现状,研究运用数字化手段保护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目的与效益,总结出非遗数字化保护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体验经济视角下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传播对策,以期为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传播提供一定帮助。

  • “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协同创新平台构建研究* 2020-06-01

    文章针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工作面临的问题和机遇,提出基于云技术的协同创新模式。通过对IaaS、Paa S和SaaS服务模式的分析,论文将非遗数字化保护创新工作与云计算服务相耦合,构建了由基础资源层、平台服务层、平台应用层构成的协同创新云平台模型,从协作机制、技术支撑、理论建设层面分析了平台的构建策略,从而为推动我国非遗数字化工作的云化,实现非遗资源的有效共享与创新应用。

  • 文旅融合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的耦合发展研究 ——以内蒙古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活化和利用是我国文化旅游产业领域的重要理论和实践命题。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以内蒙古为例,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旅游业发展相关数据,对内蒙古非遗与旅游业耦合协调度及其时空变动进行定量分析,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内蒙古非遗与旅游业的耦合协调度时空变化的原因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