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江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困境及数字化对策 2020-06-01
中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国,其资源种类、数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但随着时代变迁,社会格局的变化,非遗传承现况不容乐观。通过从江西非遗生存困境着手,提出与探讨适合江西非遗项目传承与保护的数字化策略,寻找数字技术应用下的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非遗文创产业开发的有效手段。
-
论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遗”应用传承的发展策略* 2020-06-01
应用性保护解决了“非遗”当下存在的合理性,激活其外在商品层面的市场经济价值,通过其自身的市场价值的体现,使之能够有自我造血的能力。然而,从固化的保存到应用激活的过程中,由于经济市场的商业化,传承生态的断裂,协同共享和开放性意识不够,造成的文化艺术精神实质的迷失,社会性的共同应用的缺位。加之,文化自信的不足,造成了国际性的宣传力度不足等一系列问题。探究其问题产生的社会文化和经济根源,探索新时代区域性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应用传承发展策略,无疑成为当下极其重要的问题。
-
从“锦绣中华”看非遗传承的现实方法 2020-06-01
锦绣中华——中国非遗服饰秀是文化部恭王府博物馆自2017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起,推出的"非遗+时尚"服装服饰展演活动,至今已成功举办两届。展演选取非遗在现代服饰中的设计和应用,将传统的非遗之美,结合当下的时尚设计,由模特身着华服在秀场上演绎。至今,苏绣、潮绣、二十四节气、苗绣、蜡染、挑花、扎染、竹编、蜀绣、苗族银饰锻制技艺、京绣、夏布等多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通过"锦绣中华"的舞台,被
-
湘黔滇驿道 2020-06-01
近年来,我国各级各类相关部门不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辨识、统计、保护,单就贵州省来看,已经公布的五个批次"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中就收录了800多项新增及拓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1000余处地方,从这些项目的分布来看,在原湘黔滇驿道及周边地区最为广泛,有不少非遗项目广泛分布于湘黔滇驿道沿线。湘黔滇区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多样,同时又与湘黔滇驿道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构成了湘黔滇驿道文化线路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
中国东北地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时空分布特征 2020-06-01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演进过程中,东北地区的先民们创造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东北地区按照不同申报单位共有196项非遗获批进入国家级非遗名录。这些遗产分布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地域空间中,呈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风貌。在历史的脉络中,东北地区非遗发源于先秦,成熟于宋元,鼎盛于明清;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南多北少,西多东少的总体特征,集聚性和团带性特征明显,少数民族非遗在东北非遗中占据重要地位。影响东北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外在因素主要是人口迁移和民族融合,民族的群落化集聚生存则是非遗创造与传承的内在因素。
-
梁平木版年画的原生性与多元化传承研究 2020-06-01
梁平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国家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全国"非遗"项目保护中也具有启迪和借鉴意义。本文从梁平历史上形成文化遗产的背景因素即文化生态着手分析,认为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基因,并面向未来接纳新事物,需要系统设计、统筹兼顾、多元化的保护传承。
-
祭祀与酬神演剧——道教信仰下徐沟背铁棍原生内涵与多元艺术形态研究 2020-06-01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徐沟背铁棍,是山西晋中地区民间道教信仰“水神龙王”的历史积淀。此项酬神傩戏是集民间文学、美术、舞蹈、音乐、故事、杂技、工艺、戏剧等艺术精华为一体的综合民间艺术,它的产生与发展受到宗教、社会政治和民族心理情感的影响,呈现出多元的文化内涵与艺术形态,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研究徐沟背铁棍的原生性真实起源,加深对道教神明祭祀傩戏的内涵理解,分析其多元化的艺术形态,对记忆、保护、发展和创新徐沟背铁棍非遗文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
后申遗时代促进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科学发展对策新探 2020-06-01
在后申遗时代,为解决京杭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开发方面存在的问题,深入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这一国家级战略规划的全面实施,必须大力促进京杭运河非遗旅游开发的科学发展。为此,应当妥善处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创新与提质运河非遗旅游产品,打造运河非遗旅游大格局,构建公平合理的非遗旅游开发收益分配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