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设计驱动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当代探索——以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为例 2020-06-01
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下传承发展问题,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作为突破口,试图通过设计驱动文化创新的方法,探索设计驱动下非遗在当代传承和创新转化的可行性。通过追溯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的技术和艺术,分析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传承发展的困境,再结合实例论证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介入现代设计的可行性。石库门里弄建筑营造技艺介入现代设计中,设计赋能非遗文化,促进非遗可持续性发展。设计驱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扬,也为现代设计提供了设计素材和设计思路。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利用研究——基于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研 2020-06-01
本文基于对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的实地调研,在分析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分类及空间分布特征基础上,对其保护与旅游利用进行了辩证分析,提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旅游利用的旅游购物品、社区化和非遗小镇旅游、实景演艺、节庆活动的模式。以期对促进当地的旅游业发展、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与利用的矛盾,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
立足传承保护 走向现代审美——壮剧《牵云崖》排演的美学价值 2020-06-01
2006年6月,壮剧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广西戏剧院壮剧团成为壮剧“非遗”的传承基地,壮剧艺术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期。一个剧种的传承与发展,乃至对一个剧种传承发展的研究,有赖于该剧种一个个富有生命力的戏剧作品,只有在不断的排演创作的“活体”践行中,才有可能真正深化对该剧种本体的认识,走出一条承袭传统、探求新杼、积累经验、固本求新之路。广西戏剧院壮剧团自2006年进
-
花边,“活”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020-06-01
当下,国潮热又引起了大家对非遗的关注。走近纺织非遗你会发现,它们是会说话的历史和文化,其历史悠久、底蕴深厚,民族及地域特色鲜明,纺、染、织、绣、印,像一条锦带,串联起我国传承几千年的文明,展现纺织业的技艺之精。绍兴花边,于2012年列入第四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纺织面料品中,花边工艺主要体现在绣花、窗帘、蕾丝等面料中。非遗的传承和保护只是基础,寻求一条现代人文精神和生活价值的非遗创新之路,才能促使非遗更好地
-
违法性理论视角下文化遗产传承——以“五道古火会”案为例 2020-06-01
刑法规范是一个统合多元价值的调控机制。在法律规则适用过程中,案件审理结果是否以及多大程度达至公正与司法者的价值聚合权衡过程直接相关。从历史角度上而言,"五道古火会"案表征着传统文化价值与现代公共安全价值的冲突与协调难题。从裁判文书分析,"非遗"传承人在本案中被认定构成非法制造爆炸物罪,主要是基于形式违法性论,将形式逻辑和法学概念片面套用于行为的结果。但公正结果只有立足实质违法性,遍历具体行为所涉及的多重法益,有效归结法律体系对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才能符合社会公正期待。作为结论,本案行为人遵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实施的文化传承行为,在缺乏政府特定规定以及没有违反传统文化行为规范情况下,风险部分应属于法律规范允许的风险行为,整体行为不构成犯罪。
-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知识产权保护 ——以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为例 2020-06-01
湘西州全称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位于湖南省西部靠北的位置,境内的人口绝大多数都是以土家族和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除了形成极具民族特色的自然、人文景观外,也留下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这些独特的文化遗产,有一部分受到了很好的传承与保护,但是有较多的文化遗产没有受到完整的保护,存在着一些问题。近年来,知识产权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从知识产权自身的特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征来看,二者具有一定的相似性。将湘西州的非遗资源纳入知识产权的保护体系,具备一定的可行性。笔者拟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产权知识,以一个初学者的身份,探究如何对湘西州内的非遗资源进行更好的保护,以期对湘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做出自己微薄的贡献。
-
设计驱动下的非遗传承发展与乡村振兴——以龙泉青瓷为例 2020-06-01
为了更好地传承发展龙泉青瓷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振兴龙泉乡村。文章提出用设计驱动非遗传承发展,借用设计,从制作方法、时代性、地域特征入手。得出了一套设计流程作为参考。该方法可以作为参考,帮助设计师更好地参与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之中,并且在此基础上实现乡村振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空间研究 ——以锦州“吹糖人”和“糖画”为例 2020-06-01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保护好其生存空间是发展非遗项目的基本要素,起到了维系其生存状态的重要作用。合理安排其生存空间可促使非遗项目更好地发展。但随着社会发展,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生存空间屡遭挑战。从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销声匿迹,到如今非遗保护浪潮使其再获发展,新媒体和自媒体的出现导致这些民间传统手工艺者开始变得茫然失措,社会认同感持续下降导致其生存空间愈加狭窄。如何保护这种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是当下我们能否发展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因素。通过介绍锦州“吹糖人”和“糖画”的基本情况,探寻民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并为这些传统手工艺者探索切实可行的生存之路,以期进一步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