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视野下高职公共艺术设计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0-06-01
学校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纳入职业教育体系,通过建立大师工作室,引入"双导师"制,"传承基地"大师与教师共同开发课程、共同构建人才培养目标与教学考核评价体系等举措,破解"非遗"传承和发展的困局,解决学校人才培养难、教学内容单一等问题,探寻更符合公共艺术设计人才培养良性发展的新模式、新方法,实现传承"非遗"与教学创新的统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统一,不断增强"非遗"传承活力,不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发展研究——基于山东的现状考察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研学是近几年出现的一个组合型新名词。从广义上说,非遗研学指以非遗为对象的研究性学习,它伴随着非遗的传承过程而广泛存在,此前常被冠以"进修""修学""实践"等名称;从狭义上说,非遗研学专指将非遗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实践活动,包含学、行
-
手工技艺类非遗在福建省高校艺术设计教育中的传承与创新 2020-06-01
福建省传统手工技艺类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悠久灿烂,种类繁盛,然而在社会生产力大发展的环境之下,使本就面临着"艺随人亡"艰难局面的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与空间逐渐萎缩,并且相关的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手工技艺实践的人才培养发展情况又十分滞后。福建省亟须提高青年大学生对非遗文化传承的认知,加强改革课堂教育教学方式,持续发展双师型教师梯队建设,搭建手工艺实践平台。提升高校艺术设计类师生的创新创造能力,协同政府、企业与社会大众,活态传承福建省优秀的手工技艺类非遗文化,弘扬青年一辈的民族文化,建立民族自信心。
-
一带一路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英文网络外宣的问题与对策 2020-06-01
一带一路背景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带来更多契机与平台。政府在充分发挥主导与统筹作用的基础上,应能开发更多的文化传播途径。应能合理借助英文网络外宣手段,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能真正走出国门、融入世界。基于此,相关人员应加强语言层面的表达手段,不断增强更多受众群体的心理认同感;英文网络外宣手段应能求同存异,合理化迎合文化的多样性。
-
流淌着的华夏文明 ——揭开大运河非遗的“文化密码”(中) 2020-06-01
千年流淌的京杭大运河,孕育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如果愿意静下心来细赏这场非遗展,倾听百余项非遗精品共述的这段运河传奇,相信你不仅能近距离体味传统工艺的文化根基与美学风格,甚至能听见这些非遗珍宝在当代重新焕发活力的"呼吸"声。
-
水上独竹漂 2020-06-01
看过武侠小说的朋友,对轻功一定都不陌生,小说中描写的飞檐走壁和水上漂,让不少人十分向往。大家都以为这只是虚构的,但是我国有些民间高人,却能借助一些技巧或者工具,来完成类似于轻功的操作。24岁的贵州姑娘杨柳就能像"水中仙子"一样"凌波微步",甚至在水上漂浮的一根竹子上做出各种高难度的舞蹈动作,这门绝技名列国家非遗名录。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贵州遵义独竹漂的传承人,杨柳带着绝技登上央视舞台,她的视频还火到了国外。
-
“非遗”在新时代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发展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跟文物一样具有科学价值、文化价值与历史价值,更具有转化成商品价值和品牌价值的属性。河北历史悠久、地域广阔,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具有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截至目前,我省已建立起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名录体系,拥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蔚县剪纸、丰宁满
-
“非遗”+旅游: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 2020-06-01
我在湖南日报社工作10年来,主要是从事文化和旅游新闻报道,深感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关联度极高,旅游景区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具有远大的发展前景,而在方法上则要深挖当地特色、营造动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