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谈地方曲种徐州琴书保护的落地构想 2020-06-01

    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多元文化特征明显。曲艺艺术由于各地文化的不同而呈现缤纷多彩的样貌。用方言演唱的地方曲艺更是将浓郁的地域色彩表现得淋漓尽致。徐州琴书是我国众多地方曲种中的一员,该曲种采用徐州方言说唱,辐射徐州及周边鲁豫皖的市县,在我国曲艺界颇具影响,与北京琴书、山东琴书并称为全国三大琴书。徐州琴书2008年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十几年间,对徐州琴书的保护工作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笔者从事徐州琴书专题研究多年,认为徐州琴书作为非遗保护对象,应聚焦在"人"与

  • 文化地图测绘:理念、方法与实践——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保护的工具 2020-06-01

    本文聚焦于对文化地图测绘的理念、内涵的介绍和阐释,分析其在城市历史街区等活态遗产地的保护中,尤其是在非物质要素可视化方面可发挥的作用,以及其对上海市历史街区的保护可以做出的贡献及可能面临的挑战,力求帮助研究者和实践者了解这一遗产保护的工具。

  • 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设计研究 2020-06-01

    岷江上游拥有缤纷多彩、独特古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业发展势头良好。"5.12"地震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大成效。文章在对岷江上游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开发现状分析的基础上,认为其今后的产品设计应遵循对旅游产品开发进行适宜性评价、关注文化传承与旅游创新的结合、依据非遗项目的特点进行产品的设计、产品设计要能有效激发游客动机的原则,建议进一步建设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培植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品牌、打造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经典景区,开启岷江上游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

  • 文创产业视域下侗族旅游工艺品开发研究 2020-06-01

    该文通过对文创产业和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研究,提出侗族旅游工艺品设计在传承侗族文化的同时,从侗族非遗中提炼、整合出适合开发侗族旅游工艺品的元素和创新形式,让侗族文化与产品创新创意结合,使侗族旅游工艺品开发与文创产业融合发展。

  • 3D打印技术在河北非遗保护与开发中的应用研究 2020-06-01

    院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经济价值与文化价值,但由于其材质与工艺的特殊性导致不易收藏与呈现.近年来,3D打印技术在非遗保护与开发中得到了一定推广,本文基于3D打印技术的技术特征,以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为视角,对3D打印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进行探究,旨在为河北非遗保护与开发工作提供思路

  • 特色田园乡村建设中的文化保护与传承 ——“紫金奖”金奖作品《昔蓝,惜蓝》解析 2020-06-01

    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化,乡村是中华文明的基本载体,许多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散落在乡间。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空心化、农民老龄化等问题日益凸显。文章以南通二甲镇为例,探索"文化+"乡村振兴模式,挖掘乡土文化在乡村建设中的价值,将文化产业链各个环节的系统组织与既有空间环境的系统改造相结合,使乡村的产业振兴、农民增富与村镇环境的优化成为一个相互促进的综合事业,由此催生富有生命力的特色田园乡村,也由此实现民间非遗技艺的可持续活态传承。

  • “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 2020-06-01

    一带一路是我国面对世界发生复杂变化,国际金融危机等众多挑战所提出的倡议,其目的就是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地区与我国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共同提高和发展.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法、GIS地理分析法,分析我国沿线各省市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发现"一带一路"中国沿线体育非遗级别分布各异,类型多样,呈条、带状分布,有集聚特点,并结合其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为中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供参考性的意见,这对于我国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以及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 搞好“非遗”保护 传承民族文化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财富。勤劳聪慧的郾城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各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妥善地保护、传承和合理地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重要而又紧迫的课题,也是漯河市郾城区重要而紧迫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