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为非遗文献找一个家 2020-06-01
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文献馆坐落于杭州京杭大运河拱宸桥东侧,是全国首家非遗主题文献馆。文献馆内服务面积约2000平方米,设有总服务大厅、非遗展示序厅、非遗阅览区、非遗沙龙区、非遗书吧、非遗活态展示区、多功能报告厅和运河文献典藏室等多个服务区域。
-
“中纺联”“首创”联姻做大非遗朋友圈 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系列活动开启 2020-06-01
“要坚持用‘命运共同体’新视角看待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促进跨界融合,实现创新发展。”7月19日,在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党委书记高勇指出,要构建和扩大纺织非遗的“朋友圈”。
-
聚众智,汇合力为纺织非遗传承发展谋未来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召开 2020-06-01
11月15~17日,第二届中国纺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大会在北京召开。本届大会主题为"构建纺织非遗发展命运共同体",会议内容丰富、精彩纷呈,包括主题大会、主题论坛、创意展览、服饰大秀、限时闪售、非遗体验、合作签约、发布报告、座谈交流,以及揭晓"首创杯"2018年度中国纺织非遗推广大使评选结果,发布"首创杯"第二届中国纺织非遗大会指定文创纪念品设计方案等。
-
“身体”理论与非遗知识研究的新维度 ——读《身体的隐匿: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反思》 2020-06-01
数十年来,学术领域里“身体”话题很受关注。从文献来看,21世纪初期的几年里,文学、哲学及文艺学等领域开始从身体叙事、身心关系等不同视角关注身体理论;叶舒宪《身体人类学随想》发表后,人类学有关身体的研究正在慢慢兴起。及至稍后,美学领域里引入舒斯特曼身体美学理论,借由译介、研讨等多种方式展开学术对话,多方合力的结果是,身体理论在我国学术界的影响日渐凸显,讨论也日渐深入广泛。在继前一个世纪后期文化研究的热潮后,21世纪开始,身体理论成为一个又起的理论热点
-
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中餐主题宴会设计中的实践探索 ——以“七贤友之 非遗薪传”宴会主题设计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个民族历史发展的见证和精神文明的象征,其保护和传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曲高和寡,不易走进大众的生活,难以让大家了解和欣赏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艺术风采。因此,可以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饮食结合起来,对宴会主题进行创新,以主题宴会的形式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
非遗公众活动:强化博物馆非遗传播效应的思考——以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为个案分析 2020-06-01
2007年修改的《国际博物馆协会章程》将博物馆的工作对象外延到非物质文化遗产,明确指出博物馆要成为保护、研究、传播、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积极力量。因此博物馆有责任和义务利用博物馆平台优势探索和开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科学方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第二条中提到:"这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世代相传,在各社区和群体适应周围环境以及与自然和历史的互动中,被不断地再创造,为这些社区和群体提供认同感和持续感
-
非遗视阈下传统手工艺人的传承困境及对策 2020-06-01
传统手工艺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技艺,是农耕文明的代表性产物,是凝结民族智慧的历史与文化的载体,与人们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息息相关,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不断推进,以农耕文明为基础的传统手工艺逐渐衰落,一部分技艺水平高超、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濒危项目被纳入到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体系中。这些非遗项目主要包括传统美术类、传统技艺类、传统医药类以及民俗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第一群体”及其生态扩展 2020-06-01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届常委会,针对各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和传承过程中,在道德层面、立法层面或是商业利用层面出现的对"非遗"的滥用和不尊重等问题,于2015年审议并通过了《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伦理原则》(以下简称《原则》),特别强调了社区、群体和个人在保护和传承"非遗"中的决定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