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环境可持续性 ——以“藏医药浴法”申遗实践为主线 2020-06-01

    藏医药浴法——中国藏族有关生命健康和疾病防治的知识与实践于2018年11月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同时该遗产项目的申报材料经审查机构推荐,被非物质文化遗产委员会认定为申报范例。文章基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设立代表作名录的宗旨,围绕"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可持续联系"说明"藏医药浴法"申报材料编制工作的基本定位;进而参照委员会决定和审查机构推荐意见对该遗产项目列入代表作名录的关键评价,讨论申遗实践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对接,兼议中医药类非遗项目的保护实践。

  • 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贵州反排木鼓舞个案的体育民族志研究* 2020-06-01

    文章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以贵州反排木鼓舞为核心案例,对苗族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行动者网络进行体育民族志研究,关注人类和非人类两大类行动者的能动性。研究表明,反排木鼓舞传承网络是由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结果,其中非人类行动者与人类行动者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台江县“非遗”保护中心作为核心行动者,成功建立了一套利益整合机制,充分调动各种异质行动者的积极性,从而维系反排木鼓舞传承网络的稳定性和长期性。

  • 高校继续教育培训在非遗传承中的作用和意义 2020-06-01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国文化发展史中,凝聚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们既是中华儿女智慧的结晶,也是民族精神的凝练与传承,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恒久的魅力成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中重要的部分。2016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正式启动,通过委托有关高校开展多层次教育培训,以期在短时内集中、有效地培养出大批非遗传承人群。如何拓展非遗传承人的文化视野,增强艺术生命力,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过程中一种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作为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应在非遗人才的培养上勇担重任、开拓创新,坚定

  • 致敬传统文化 寻找传承力量 ——走近非遗传承人(三)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与情感的寄托。民族非遗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的必然选择,亦是学校加强课程建设、实现特色发展的有益探索。本期,让我们继续关注非遗项目,走近非遗传承人,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去学习和弘扬敬业、精益、专注、创新的工匠精神。

  • 地方高校图书馆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初探——以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地方文化的灵魂所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应凝聚地方全方位的力量。本文在分析高校图书馆开展"非遗"保护工作现状的基础上,介绍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图书馆建立特色"非遗"馆藏、创办"非遗"传承人工作室、打造"非遗"阅读推广品牌等方面的做法。

  • 汇聚非遗人才 共建传承平台招募帖 2020-06-01

    在漫长的制瓷历史中,景德镇历代瓷工创造了精湛的传统制瓷技艺,这是对世界文明的卓越贡献,也是留给世人最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了加强手工制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队伍建设,加大非遗研究和传播力度,积极培养后备人才,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院)拟充分发挥资源平台作用,诚邀全市各类非遗人才及民间高手,联手共建传承平台,共享发展成果。

  • 罗珺:推动非遗产业创新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2020-06-01

    身穿精美彝族刺绣服装,头戴一顶马缨花般鲜艳的彝绣帽子,在全国两会现场,罗珺的身影格外显眼,总能吸引代表委员和媒体的注意,这不仅是作为彝族这一少数民族代表的身份象征,罗珺也想通过全国两会展示自己民族的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彝族刺绣,推广和宣传彝族刺绣。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彝族刺绣非遗传承人、云南省刺绣工艺大师、大姚县咪依噜民族服饰制品有限公司法人的罗珺,自从记事起就开始做刺绣,特别是近十多年来,这位勤劳的彝族女性一直为彝族刺绣的保护传承工作和做强做大彝绣产业而奔走忙碌。自从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每年全国两会,她都带来关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的议案和建议,2 0 2 1年,她同样带来了《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促进乡村振兴的建议》和《关于加快"后疫情"时代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两份建议。

  • 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会简介 2020-06-01

    大中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艺会,承载和沉淀近二十年推广民族文化的宝贵经验和成果,对推广、传承、发扬传统文化和民间艺术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在新的历史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挖掘、保育、推广、传承和发扬的过程中,以及在提升传承人尊严和创作空间的目标上,工作量庞大而且要求细致;虽然大中华地区的非遗种类丰富,范围广、资源多、讯息量大,但是,该会仍以专心专意、深耕细作的态度,致力从多维度保护、推广、传承和发扬属于大中华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