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创新 2020-06-01
作为文化大国,和"非遗"大国,我国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一直较为重视,发展至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新时期,服务型政府的新理念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即政府应当在这其中起到实质性的主导作用.应当看到目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中尚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物质文化遗产数目、种类较多,但影响不大;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财政保护出现中央与地方的失衡;三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固化,方式单一.基于此种问题,本文从目前公共文化服务创新角度,提出具有可操作性的改进建议,以期完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
互联网视角下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策略 2020-06-01
山西省地处黄河中游,历史悠久,蕴含着丰富的文化资源。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是中华文化对外传播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拓宽了非遗文化对外传播的渠道和方法,新型网络媒介的不断涌现也为非遗文化对外传播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通过文献综述、资料收集等方式,探讨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现状,在"互联网+"的基础上对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的渠道、方法、内容、效果及影响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并提出可行性建议。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华州面花的产业化发展策略初探 2020-06-01
我国广大农村地区拥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称"非遗")资源,具有极高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然而其发展并未得到充分重视。本文以陕西省级非遗华州面花为例,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分析其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分别从生产、销售、宣传、人才等方面对华州面花产业化发展提出可参考性的意见,以促进当地乡村发展,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重目标。
-
文化自信背景下西藏非遗进校园实践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各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也是展现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载体。非遗进校园,对引导青少年崇尚中国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深远意义。以西藏地区的非遗文化为具体切入点,结合实践存在的教学方式单一、专业教师不足等问题,探究文化自信背景下非遗进校园的有效路径。
-
对非遗文创产业发展的理性思考 2020-06-01
非遗+文创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性保护的模式。对非遗文创产业的含义做了解释,对其所处的环境进行了分析,发现其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如产品创新能力不足、脱离大众现实生活、知名品牌太少、产品销售渠道单一、推广力度不足及政府支持力度不足等,最终提出相应的发展对策建议。
-
安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文化建设 2020-06-01
随着中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新时期文化战略思想的重要内容日益受到重视,保护发展"非遗"文化是国家更是城市所需注意的问题,城市更应注重"非遗"文化并建设城市文化,这为增强我们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建设文化强国提供良好的发展条件.安康市作为陕南地区的主要城市,是"秦头楚尾"之地,关注安康市文化对研究陕南文化甚至整个陕西文化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
新媒体语境下非遗“文化记忆”建构路径初探 ——以宣纸文化遗产数字化为例 2020-06-01
新媒体和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渠道和传承方式,也塑造了非遗"文化记忆"社会建构新的环境条件、表达方式和文化空间。文章以新媒体语境下的非遗"文化记忆"路径建构为研究内容,运用文献研究法和个案研究法,结合新媒体时代"文化记忆"建构的发展趋势,提出非遗"文化记忆"新媒体建构路径包括资源要素、服务要素、技术要素和价值感知要素组成的综合体系,试图为非遗"文化记忆"传承和保护方式创新提供借鉴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