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目的·方式·方向 ——中国非遗保护的当代传播实践*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保护在当代中国,已由单一行业行为演进为多领域广泛参与的社会事项。其一,"非遗热"持续升温,非遗的内涵及价值在各类大众传播实践中得到愈加广泛的传递,传播促传承的效应已经显现;其二,蓬勃发展的文化消费市场及制造业、服务业等各行业"产业文化化"趋势,为非遗资源提供了宽泛而多元的传播载体与场景,在生活日用与艺术欣赏之间开辟了文化传播的新路径;其三,社交媒体已由人际沟通工具升级为文化传播的主流渠道,基于网络社交的"圈层文化"在年轻人中逐渐成为传统熟人社会的替代形态,因而基于网络媒介环境开展的非遗普及传播往往覆盖面更广。研究非遗在当代中国的各类传播实践及其效果,有助于了解当代人对非遗的真实认知与切实需求,应作为非遗保护方向确立的重要参考。
-
探索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影响 2020-06-01
中国的茶文化具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互联网的发展让年轻人能够接触到各种不同的新鲜事物,这也决定了如今年轻人的生活中充斥了非常多的新鲜元素,传统的茶文化在年轻人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小。本文通过对茶文化展开分析,并提出在茶文化背景下艺术教育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影响,探索茶文化背景下非遗保护的路径。
-
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研究 ——以三江侗族自治县为例 2020-06-01
非遗文化是农耕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促进乡村创收,乡村振兴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和传播。文章选取三江县非遗旅游助推乡村振兴模式进行研究,从乡村振兴的“生产、生活、生态”角度,提出三江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助推乡村振兴的路径:非遗旅游促进侗族汉语普及和文化凝聚、乡村软硬件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农业示范区建设。
-
文化基因图谱视域下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生态保护的困境与策略 2020-06-01
文化基因是隐藏在赣南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下称"非遗")中的元代码,是把握赣南客家文化的核心要素。要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实现赣南客家非遗的活化发展、活态传承,就必须积极构建属于赣南客家非遗的文化基因图谱,校准赣南客家非遗生态保护的有效途径。
-
韩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经验及启示 2020-06-01
运用文献资料法等研究韩国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韩国体育非遗保护的经验主要有:制定体系化法律法规和精准施策;构建科学合理的组织管理机构;完善传承人培养机制,明确其权利和义务;拓宽大众参与路径,充分发挥网络媒介作用;重视本土传承与国际合作相互促进。对我国的启示:健全法治体系,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发挥政府主导作用,激发全民自觉保护意识;深入挖掘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助力经济发展;加强国际合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充分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开拓和创新传播方式等。
-
活态传承视域下的非遗产品开发* 2020-06-01
活态传承是当前最活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理念,从创新的角度去解读非遗活态传承或者从活态传承的角度观照产品设计创新都非常适宜。保护与创新之间的失衡、地域文化与传统观念过度剥离、产品内涵的单向传递导致文化"代入感"的下降是当前非遗产品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从坚守非遗定位和提升非遗活力两条原则出发,本文以夹角江年画为例提出保护技艺"原生态"与新产品开发相结合、讲究良好形式与关注非物质性内涵并重、从单个非遗视角转向多元文化视角、从单向"诉说"转向双向"交流"的设计对策。
-
非遗传承视野下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2020-06-01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开展的流程进行分析可知,群众文化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与价值.重视群众文化的进步与发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落实非遗传承工作做好铺垫.在现代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条件下,群众文化与非遗传承的关系愈发紧密.要想促进非遗传承工作顺利进行,就要开展丰富的群众文化活动,弘扬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本文重点分析非遗传承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开展群众文化创新活动、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等几个方面的策略.
-
基于市场开发与非遗保护双重视野下的苏州缂丝手工艺传承 2020-06-01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保护的推进,苏州缂丝技艺的传承危机得到了极大的缓解,但其代际传承的实际问题仍然没有解决。活跃的市场为苏州缂丝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思路,但潜在的问题也使缂丝的核心技艺正在流失。文章认为,苏州缂丝作为技艺类的世界级非遗项目,核心任务是文化传承,核心价值是“技”和“艺”的统一。以此为根基的非遗保护学术化与市场行为规范化,可以使苏州缂丝手工艺与市场开发之间形成内向和外向的良性互动,以多样化的形式传承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