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图书馆助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文化自信是文化主体对包括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本民族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得以世代传承和继续向前发展的内因。对于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说,高校图书馆自身就有义不容辞的重要作用:除了需要将非遗继续传承下去,还应尽力保障其独有的生命活力,继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的繁荣发展,振兴民族精神,共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
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性别文化特征透析 2020-06-01
本文以羌族具有代表性的四种音乐舞蹈类非遗项目——羊皮鼓舞、莎朗、羌笛、羌族口弦为例,解读羌族音乐舞蹈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性别文化特征,并分析其传承实践中形成性别差异的原因。文章认为,非遗文化传承在新时期面临男多女少、后继乏人等问题,适当打破传承体系的性别禁忌,是少数民族非遗文化传承与保护实践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
泛娱乐文化生态视角下非遗IP版权运营策略探究 2020-06-01
泛娱乐是互联网时代的跨领域、多平台消费经济生态圈,核心是IP的形塑与延伸。在泛娱乐文化生态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IP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推动非遗IP版权运营不失为非遗传统文化当代保护、传承和活力激发的有效路径。本文总结了非遗IP版权在出版与乡土教育领域横向延伸和纵向跨界的运营现状,并对泛娱乐运营的趋势进行研判,探讨了其在运营过程中存在的非遗IP垂直领域深耕不足、“头部资源”品牌效应甚微和IP联动发展的商业模式不明晰等问题,提出当前若干版权运营优化策略。
-
中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特点以及文化特征研究 2020-06-01
基于GIS技术对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省级以上)进行研究,指出我国游戏类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最主要的分布特点是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主,集中分布在内蒙古、新疆、吉林等省份的少数民族聚集区,有着鲜明的少数民族特征。核密度分析得出五大游戏类非遗核心圈,并通过文化锋面理论剖析了东北核心圈、河西走廊核心圈、云贵高原核心圈、阿勒泰-阿克苏核心圈以及江南地区核心圈的地理文化特征。
-
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大运河山东段非遗的旅游开发研究 2020-06-01
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类型多样,具有良好的旅游开发潜力。随着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运河文化遗产资源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本文以大运河山东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为研究对象,借助国家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契机,结合非遗自身的特点,探寻区域内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旅游开发策略。
-
正祀与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对民间信仰两种文化整合战略的比较 2020-06-01
中国在历史上曾将在一定地域范围内有影响的民间神灵列入正祀体系,对民间信仰进行整合,借此实现大传统对小传统的吸纳,实现文化的正统化和大传统的地方化。民国之后,民间信仰处于不受重视或抑制的状态。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正式公布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一些有影响的庙会祭典被列入其中。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民间信仰提供了新的合法化途径。与正祀体系不同的是,民间信仰的"非遗"化强调的是民间信仰的地方性和特异性。因此,民间信仰的"非遗"化战略在整合文化的同时,还表现出不容忽视的潜在的解构功能。
-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研究 2020-06-01
我国面临着愈演愈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跨国保护困局,对我国文化主权和文化软实力提升带来不利影响。其根源在于西方国家创设了有利于自身的知识产权制度并将"积存性"智力成果摒弃在保护范围之外,同时垄断了国际组织主导权和国际条约的诠释权。当然,国内知识产权制度设计中对"非遗"的忽视与保护缺失也有很大关系。对此,我们要积极掌握国家话语权,提升国际议程设置能力,更新立法理念、完善国内外知识产权制度,对"非遗"相关权利进行"知识产权转化",援引"文化例外"等相关原则扶持与壮大相关文化企业,为"非遗"资源走向世界保驾护航。
-
苏绣艺术在时尚腕表中的创新设计 2020-06-01
苏绣拥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我国的大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以苏绣为例在快速迭代发展的新时代中去探索非遗的发展和创新,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探讨苏绣的历史与特征,并将苏绣与极具现代化风格的腕表饰品进行创造性的融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