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遗桦树皮文化表现形式与工艺对比 2020-06-01
非遗桦树皮文化(以下简称"桦树皮文化")作为我国古代北方民族传统文化的遗存,从文化角度,证实了这些民族在历史上的生活生产状态;从艺术角度,展示了这些北方狩猎民族对大自然的敬畏与崇拜及对生活的热爱程度,在这种特殊的环境下形成了独特的生活方式及审美情趣的发展历程。可以说,桦树皮文化是研究我国北方游猎民族史一块弥足珍贵的"活化石"。文章将集中分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桦树皮制作技艺文化的表现形式并对其工艺进行集中对比。
-
高校教学传承在陶瓷类非遗创意开发中的重要作用探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非常宝贵的财产,印刻着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痕迹,但是目前河南陶瓷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和开发的过程中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所以亟需加强非遗创意的开发。而高校有责任和义务保护非遗,同时其在非遗的创意开发方面有着极大的优势,能够保证非遗创意的多元化和可持续性发展。
-
论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的文化空间建构 2020-06-01
文化空间'不是单纯的地理概念,而是建立在历史和空间的辨证关系上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维度。纪录片作为声画并茂的影像载体,在记录仪式、技术和艺术等文化空间表现形式上弥补了传统媒介形式的不足,凸显了纪实影像在构建文化空间上的重要意义。通过对近几年的代表性少数民族非遗纪录片进行分析,可见其主要从核心价值的符号化、日常生活的美学化、仪式实践的身体化三个方面进行'文化空间'的建构,并呈现出流动的社会背景下个体对自身文化身份的审视与思考。
-
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要与社会的发展趋势相适应,在数字信息化时代,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应当积极寻求信息化的渠道和方法。基于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要合理采用先进的科技,将数字技术有效结合在一起,以全新的形式出现在广大人民群众中,促进我国非物质文化产业的良好发展。就文化产业视野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与传承策略进行简要论述,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研究* 2020-06-01
文化创意产业通过搭建传统文化与文化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桥梁成为了地方性文化表述迈向世界的通衢,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文化资源",被认为可以实现向文化产品的转化,而文化创意产业则是这种转化的重要途径之一。徐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其非物质文化资源丰富,本文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视角下的徐州文化创意产业为例,通过分析徐州市"非遗"文化创意产业现状、发展模式及存在的问题,立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发展和创新,提出徐州"非遗"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路径。
-
乡村振兴视阈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生态建设 2020-06-01
文化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根基,但是近年来随着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乡村有生力量的外流、农村经济的衰落以及民众文化自觉意识缺失等,造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化生态的失衡。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量存在于乡村,凭借乡村振兴的东风,通过培养强化"主体"文化生态素养、建设产业融合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构建以社区、学校为中心的非遗文化生态体系,不仅有益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更有利于乡村文化的振兴。
-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化认同研究 2020-06-01
文化认同和文化自信是近年来我国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热点词汇,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的过程中离不开文化认同,而建立文化认同本身对于保护我国文化遗产,提高文化软实力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分析国内外保护和发展"非遗"的现状,发现在"非遗"发展中机器化不可代替手工制作,精神文化不能因物质文化的崛起而衰落。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应保护其传承人,否则"非遗"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尝试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文化认同的内在联系,并从文化认同的角度对我国的非遗保护工作提出一些建议。
-
跨文化教育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 2020-06-01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教育保护"为主题,在融合访谈调查及学界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挖掘"非遗保护"与"跨文化教育"之间的逻辑关系,同时结合跨文化教育理论视野中的跨文化交流、反身性构建、身份认同等分析工具,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教育实践研究。融合非物质文化遗产和跨文化教育的双重领域,不仅拓展了"非遗保护"的文化教育维度,还为跨文化教育视域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生成新的研究路径及价值;在拓宽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路径的同时,还有助于唤醒、加强传承人的文化参与、身份认同及社会交流,进而为非遗保护与发展营造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