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索分类

按类别分组
文献(3641)
按栏目分组
非遗文献(3641)

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基本问题及其辨析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清单编制是《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明确规定的一项基本的非遗保护措施,对其的研究属于非遗保护研究中具有共性的横向问题,有着很强的应用性。该问题包括且不限于非遗清单编制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基础、中国非遗名录的特征和主要问题、其他国家非遗清单编制的有益经验、对教科文组织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制度的反思、对未来非遗清单编制研究的展望和非遗清单编制中的权力、权利与权益的关系等。非遗清单编制中社区的地位,其参与的形式及其与政府和学界等其他参与方之间的关系是这一问题的关键要素。

  • 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有效路径探索——以善琏湖笔为例 2020-06-01

    习总书记说:"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日益受到社会各界广泛重视.本文以善琏湖笔为例为例,阐述非遗传承与保护重要性,以高校非遗传承有效机制为载体,探索更有效的非遗传承与保护路径

  • 非物质文化遗产到文化资本品牌化发展的审美再造* ——以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资源,是文化资本积累中的基础来源。文化资本观下,"非遗"的传承人、产品以及等级划分与文化资本中的三种存在状态相对应。通过审美再造手段对"非遗"进行艺术创新,"非遗"向文化资本进行转变。常熟花边制作技艺作为传统手工艺的一种,是"非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资本视角下对常熟花边进行审美再造,可以为新时代背景下非遗的传承与创新路径提供借鉴。

  • 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优化之路 ——以屈子文化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研学旅行作为研学旅行的典型代表,对青少年的教育、对非遗的传播、对研学基地的品牌建设都有重要意义。试以屈子文化园为例,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研学旅行的意义和优化的对策,提出要健全非遗研学课程体系,提升非遗研学人才质量,积极探寻非遗研学旅行健康发展的路径。

  • 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与产业化发展模式研究 2020-06-01

    目的 为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传承提供与时俱进的新方法,打破传统民俗产品的市场化程度较低、传承载体单层次化、消费群体单一化的局面。助力天津地域民俗文化发展,树立高品质城市形象,提升城市经济发展速率。方法 从资源整合、生活需求、资源特色、传承发展的角度,整合天津非遗文化传承与民俗产品产业的互联关系。开发基于非物质文化保护的天津民俗产品产业发展模式,建立以民族的需求、生活使用的需求、民族文化普及的需求、藏品消费的需求等方向的层级分析系统;从产业化进程角度把握非遗元素,建立数字化保护、展示及营销平台,以适应时代发展需求。结论 在天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传统文化用品产业化互联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天津民俗文化产品产业化发展模式,促进民俗文化活态传承与社会经济共同发展。

  • 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以哈萨克族毡绣和布绣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要的内生性公共文化资源。本文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哈萨克毡绣和布绣为例,探讨了其在重塑传统文化空间、重构和整合社区关系、促进各民族交流交流交融中的作用,提出要重视非遗传承人在公共文化供给中的发挥,坚持非遗"有限度"的产业化,将非遗纳入其所以生成的社会文化与生态根基中加以整体保护,最终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 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内涵及其保护与传承 2020-06-01

    吟诵作为口头非物质文化遗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文化表现形式是"文学、音乐、语言"三者的融合。自"非遗"的角度,从涉及学科和文化表现形式探析国家级非遗项目"常州吟诵"的内涵。在此基础上,结合传承实践,探讨如何做好"常州吟诵"的保护和传承。

  • 基于“根文化”挖掘思维下的山东省县域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研究 2020-06-01

    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县域特色明 显,但非遗产的传承、宣传与保护是个案式、片段化的,是 “抓大放小”,忽略了特色县域文化(根文化)的挖掘。笔 者通过调研、分析,认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资源需要以县域 为单元进行“根文化”的挖掘,挖掘乡土本色和地域文化特 色;“根文化”的挖掘,需要注重历史传统和时代发展,通 过具体的事、物,以新颖的形式展示时代的风貌,把地域文 化、人文情愫、朴素哲理沉淀到人们的心灵底处,使人能有 所体悟。在“根文化”挖掘的思维下指导下,从非遗传承人 内涵的扩大、非遗的生产性传承的基础(民众的自爱、自珍 与自参与)、非遗传承的生态圈建设等方面对山东省县域非 物质文化遗产活态传承进行思索,提出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