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检索到 3641 条数据
-
文化交往视域下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 2020-06-01
在中外文化交往过程中,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海外传播不仅对内推动了本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对外也成为世界逐步认识和了解中国文化重要窗口。如何进一步发挥非遗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元素的作用,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文化的话语权和软实力,是一个值得学界持续并深入探讨的问题。当前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对外传播已经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立体化的传播格局,但是在具体传播实践中,还需要侧重展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常生活属性来增进跨文化理解;利用好新媒体的整合传播优势来拓宽非遗海外传播路径以及发展跨界思维延展非遗的传播空间。
-
“化石型”非遗博物馆与乡村旅游发展刍议 ——以社渚傩博物馆为个案 2020-06-01
现代性的背景使得一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失去了生存条件以及传承动力,这类"化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虽然失去了"原生态""活态"属性,仍然能在当下乡村旅游建设热潮中,通过社区博物馆的形式获得再生。作为乡村旅游的文化资本,地方非遗博物馆通过物品展示、非遗表演等获得"表演性真实",既能加强地方族群对自我地缘、文化、身份的认同,也向游客深描了地方历史"传统—现代"动态变迁过程。作为旅游公共空间的非遗博物馆是能转换为旅游经济利益的文化景观,以满足社区经济发展的合理诉求。社渚傩博物馆是"化石型"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化的个案之一,以其视觉化、开放化、公共化与景观化,为当地乡村旅游的发展建构起丰富的人文资源与文化公共空间。
-
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的廉政教育功效研究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鲜活的表现形式被大众认可、历代传承,其中戏剧曲艺类非遗项目尤其受众广泛、影响深远。廉政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其教育和传播要更加贴近广大人民群众,夯实廉政教育的社会基础,营造崇尚廉洁的社会氛围。戏剧曲艺类非遗所蕴含的廉政教育元素和功能,其面向区域性大众化的廉政教育具有积极的作用。
-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研究 ——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 2020-06-01
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着我国源远流长的饮食文化,却因诸多因素的影响,面临着保护与传承的困境。本文以栖凤渡鱼粉制作技艺为例进行研究,发现问题并探索解决的对策,以期为郴州市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进一步促进社会对饮食类非遗的重视与保护。
-
目的论指导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翻译实践 ——以山西省民俗文化的英文翻译为例 2020-06-01
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介绍文本中含有大量极具文化特色的语言表述,其英文翻译较之其他文本也成为一个更加复杂的过程。要将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好地介绍给世界,其翻译在保留中国文化的同时,还需符合译语读者的阅读和认知习惯。以山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民俗文化的翻译为例,译者需要在英译的过程中灵活运用音译、增译、减译、释译、转译等翻译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以非遗为载体的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翻译目的。
-
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实施策略 ——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是非遗传承人的一份责任和担当。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推广和传承的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途径,有利于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融入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在实施过程中,可以从“非遗”文化进校园的内容入手,同时在校园内以营造“非遗”文化氛围为引导,以多种途径实现传承,不仅能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薪火相传,还能提升学生的文化自信。
-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分析——以山西省为例 2020-06-01
文章首先介绍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主要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传与旅游景区融合发展。之后分析了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面临的主要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个别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失传",未充分认识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人民群众缺少旅游开发理念。最后探讨了促进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有效途径,主要包括四个方面: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提高人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识;合理划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布局;树立品牌理念,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市场价值;整合"非遗"文化,避免文化重叠。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研究分析,希望能够为以后山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开发提供一些参考。
-
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与大学生“三个文化”培育路径 ——以武汉纺织大学为例 2020-06-01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民群众在社会化过程中,通过汲取地方文化习俗、生活方式等特色元素所创造出的工艺技艺、文化场馆等优良传统文化精髓。本文通过分析指出,在新的历史时期,促进文化认同、加强文化自觉、树立文化自信,是当代大学生"三个文化"意识培育的根本目的,在这个过程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重要意义;要积极创设文化情境、促进文化认同,开展文化活动、加强文化自觉,转变文化交流方式、树立文化自信,用坚定的信心来发展非遗文化。